三、“小儿子”口是心非,失去进葡萄园的机会
1.小儿子的口是心非
比喻中的这个小儿子,当父亲要求他进入葡萄园作工时,他满口答应了。他看似谦卑、顺服,遵父亲的命令,但“他却不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更是不乏少数。你传福音给一个人,他满口答应,欢喜领受,到聚会时,却找各种借口推辞不去礼拜;你用神的话教导他要认罪悔改,他连连承认:“我有罪,我悔改”,可是在诱惑面前,依然跌的伤痕累累;不仅是信徒,就连现在的教会很多时候也只是偏向关注信徒是否受洗,是否决志,较少关心他们有没有真正的信仰生活,这就间接允许了信仰和行为分离的“口是心非”。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29107/6d4dc41bd3b9f9ce.jpg)
小儿子的口是心非,说的就是这些假冒伪善的祭司和长老,说的也是只有外表的敬虔,却没有行为见证的人。耶稣之前咒诅的无花果树就是如此,虽然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无花果树,却在树上找不到一颗果子。它的结局就是立刻枯干。我们若只有外表的顺服、外表的虔诚,里面却没有行为的果子,在神面前终必隐藏不住,必不能在上帝面前站立。
2、小儿子的悖逆
小儿子虽然起初答应,但他最终没去。他起初的答应并不能当作他对父亲旨意的遵行,并且他至终没有悔改。主耶稣问祭司长他们说:“这两个儿子,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回答说:“大儿子”。由此可见,愿意不愿意“遵行父命”的关键不在言语上,关键是行动。信仰的根本在于对“道路、真理、生命”的抉择、顺服、并且坚持到底。“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24:13),所以,不要以为今天我们口上承认主名,就可以安然无忧。今天主耶稣藉小儿子告诉我们,只有应承,而没有行动的,根本就不是遵行父命的人。这样的人必不得进神的国,因为小儿子的信是虚的、空的,更是死的。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税吏和娼妓虽然之前犯罪,不认识真理,但是当他们听见施洗约翰传的悔改的信息时,就离弃罪,相信福音;可是祭司和长老等当时的宗教领袖,他们虽然自称为至高神的仆人,可他们却不信从神来的施洗约翰所传的道。所以主耶稣说,税吏和娼妓要比他们先进神的国。如果他们悔改,则仍然可进神的国,只是“他们虽然看见,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主耶稣藉“两个儿子的比喻”,要求他的百姓要过结果子和顺服的生活。外表的虔诚和顺服,并不能保证我们得以进入上帝的国。唯有藉着真正的悔改,这样的悔改是伴随着行动的见证,并且坚持到底,才得进入神所应许的国。这个比喻同时也在警告我们,我们最初的回应和承诺,并不是终极的回应。一开始拒绝,不一定会一直拒绝下去;只有一开始的同意,也是不够的。所以,任何将信仰和行为分离的做法都是在扭曲福音,唯有打心底真正遵行天父心意,在上帝面前过正直生活的信仰才是我们应当努力寻求的。今天主的葡萄园正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天家迫切需要殷勤作工的人。愿我们响应主的呼召,尽心竭力,持守终生,得天父为我们预备的奖赏。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