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习困难的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各种思维能力。无论是寻宝游戏还是类比举例,最终都是为了给孩子设置他们熟悉或令他们感兴趣的情感环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学习。
我们经常推荐不限时测试,因为智慧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焦虑会让孩子很快将考试的题目全都混在一起。生活中,有些任务确实需要速度,但是大多数任务并不需要速度。真正重要的学业任务需要的是从容不迫的反思性思维。所有的家长都能够想出自己的方式,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以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确认疏通焦虑的道路,提出有趣的活动方法,逐渐训练薄弱环节,同时,与老师配合,缓解薄弱领域的压力,使强势环节更强,以便孩子能对自己有个平衡的观点。随着岁月的增长,孩子就能学会应对焦虑的方法。只有当孩子想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的内容时,成功才会变成唾手可得。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这样。对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兴趣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额外的兴奋来推动他们走过困难的环节。
阅读理解意味着注意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孩子互动和交流。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各种情感和互动也会加深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共同解决问题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使用有意义的想法,以便进入孩子的想象王国。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以前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会改变场景中的某些事情吗?要孩子用自己的想法来给段落添加内容,多提问几个问题,孩子能明白其中的原委。使用逻辑思维,将各种想法联系在一起,这样能使孩子在描述因果关系时达到一个新的思维层次。一棵在暴风雨中的树有什么感觉?孩子可能会回答:“天正在下雪,所以树可能会感到有点冷,感觉不是很舒服。”或者“树很孤独啊,因为周围没有别的树。”帮助孩子找到段落中暗含的一切因果关系。在更加错综复杂的阐释阶段,孩子可能将多因素思维、比较思维、灰色地带思维用于自己的阅读行为中。在所阅读的段落中,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让孩子探索各种可能的结果,要求孩子比较一下不同人物及其动机,例如,比较一下想待在动物园里的女孩的感受和想回家的爸爸的感受。能进行反思性思维的孩子就能评价自己的阅读内容。面对9~12岁的孩子,你可以问:“你觉得这个段落怎么样?”“你认为作者想说什么?”“你相信故事中的人物所说的话吗?”或者:“你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最终就能将反思性的、批评性的、分析性的思想用于他们的阅读之中,将它与其他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自己的经历和喜好进行比较。如此一来,他们也就能将自己投射到故事中去:“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感到很难过吗?”鼓励你的孩子根据自己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经历来解释阅读的内容。一旦孩子能换位思考,他就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段落,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并理解文本了。
孩子的最终理解水平将受思维能力层次的制约,因为可以这么说,一旦大脑装载了信息,重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如何连接在一起。随着孩子高级思维层次的使用,对内容的理解逐渐增多,他们阅读到的段落内容也就“活”了起来,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经历过这些不同的思维层次之后,孩子便能深受启发,使阅读的段落成为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这也是单纯记忆段落中的某些事实与真正地理解作者的主要意思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别。不仅是家庭作业,对任何任务来说,组织有序都是非常有用的,将准备要做的事情的每个步骤写下来,组织规划好,然后进行足够的练习,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更大的局面,接下来的执行过程就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进行规划的习惯会最终成为自动化的行为。
孩子总是愿意做容易的、有趣的事情,逃避困难的、无趣的事情,这并非是“好学生”和“坏学生”的问题。有的孩子学习起阅读和写作不费吹灰之力,也喜欢上学,有些孩子学起来则相当吃力,不愿意上学。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技能,从而使学习活动即使不能像骑自行车或者与朋友一起玩耍那么快乐有趣,至少也不让孩子感到厌烦。起初,孩子们的排序能力和组织能力大相径庭:有的孩子某种感官能力或者运动系统优于别的孩子;有的则善于口头排序,作文写得非常精彩,但是其动作排序能力较弱。所以关键问题是在孩子的最弱能力方面加大练习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