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计划Vol.1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电影+小说」你更喜欢谁讲的故事?

「电影+小说」你更喜欢谁讲的故事?

作者: 哒啦啦小顽童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23:08 被阅读22次
    陪伴我们长大的三小只

    文 | 哒啦啦小顽童

    半个月前,在写影评 | 《芳华》大银幕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复制生活的复杂性的时候,正巧在文末,谈到了一些我对于电影和原著小说的想法,其中我引用了一段在《教父Ⅲ》里很经典的吐槽:

    电影让小说变得无关紧要了。……你既然都在电影里看见了,都在彩色大银幕上了,写它还有什么用?……大银幕唯一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深入角色的思想中去,电影没有办法复制思维过程的,也没有办法复制生活的复杂性。……电影把雕塑、绘画、音乐、人体、科技全都用在它自己身上了,可小说家呢?只有一串文字组合而已,除了黑墨水就是白稿纸。

    不难看出这段话的观点认为,对于小说来说,电影的出现是致命,并且是开挂的存在。它充分利用了文字的劣势,融合其他艺术的高明之处,将自己完美的呈现于银幕上。

    事实上电影和小说作为两个既不矛盾也不冲突的艺术,两者既有共性亦有异性。但跳出来说,同样是讲故事,电影的受众群体可能更多一些。但这并不是因为小说不优秀,而是作为唯一呈现的方式——文字,是有国家之分的,这也是优秀的翻译作品洛阳纸贵,糟糕的翻译则遭人诟病的原因所在。电影则大不一样,它包含丰富的视听语言,加之还有配音和字幕的帮助,它几乎毫无劣势。

    根据这样推算,电影VS原著小说,应该是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实际上,非但这样的局面至今没有出现,甚至如有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还会出现部分观众并不买账的现象。

    1.自古先来后到,原著小说在观众心中已有一定影响力

    电影改编自原著小说的情况是十之八九,当然不排除先出电影后出书,不过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围绕影片拍摄过程展开,可以算是一种纪念书籍,并不能算是原著了。

    一部小说能够拍成电影,首先是对小说本身的一种认可,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有的作品本身就是具有改编优势的,比如人物刻画典型的,矛盾冲突激烈的,情节相对集中的等等。

    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

    余华《活着》(影片同名,导演张艺谋)

    严歌苓《陆犯焉识》(电影《归来》,导演张艺谋)、《你触碰了我》(电影《芳华》,导演冯小刚)

    JK.罗琳《哈利波特》(同名系列电影)

    J.R.R.托尔金《魔戒》(《指环王》系列电影)

    孔枝泳《熔炉》(同名电影,导演黄东赫)

    东野圭吾《白夜行》(同名电影,导演深川荣洋)《嫌疑人X的献身》(同名电影,导演西谷弘)

    …………

    这样的优秀作品甚至可能在小说上市后,就引发了一阵轰动,要知道并不是只有电影才评奖,文学奖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么在电影上映前,是有原著粉存在的,他们与其说是票房的保证,不如说是平民中的考核官了。

    《哈利波特》铁三角

    拿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为例,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售量超过4.5亿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电影方面,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把7集小说改拍成8部电影,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高达78亿美元!

    优秀的作品,原著小说也好,电影也好,恰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存在。爱看书的人,看完书追电影,爱看电影的人,看完电影兴许也会找原著来看,所以我说这并不矛盾,只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归根结底,都是艺术赋予人的享受。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亦是如此

    很多电影上映后都是饱受争议的,有的观众深受感动认为拍的很好,有的观众则恰恰相反,这源于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加之年代、文化、地域等大环境下的差异,因而对相同事物的理解也大不相同。

    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电影迄今为止已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74年的西德尼导演版、2001年卡尔导演版以及2017年肯尼思导演版;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分别有2009年朴信宇导演版、2011年深川荣洋导演版以及2006年山田孝之和绫濑遥主演的电视剧版;

    陈忠实的《白鹿原》分别有2012王全安导演版、2016年张嘉译和秦海璐主演的电视剧版,以及话剧北京人艺版。

    ……

    电影在不断去拍摄改编的过程中恰恰说明了观众对原著小说的喜爱,而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都各有所长,它的出现都具有时代的意义。

    东野圭吾经典之作《白夜行》

    3.在塑造方面,小说比电影更有可以为所欲为的优势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台前幕后的各部门合作完成。

    我们都说有钱是爸爸,确实如此,如果没有资本运作,电影也无法完成,尤其是现在更多的需要CG来完成,亦或是爆破团队进行的特殊拍摄。不可否认电影就是在烧钱,越是捉襟见肘的剧组越是赶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爆出新闻网剧的演员连轴拍摄站着都能睡着的原因了。

    另外就是根本性的限制。

    目前我国电影处于审查制,部分题材不允许拍摄,导演自行拍摄后也不允许上映,归为禁片之列,甚至还有导演被称为“禁片导演”。哪怕是引进的电影,也要先修剪一番后方能在电影院观看。

    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小说更具有优势,首先不存在考虑投资的问题,天马行空,想要飞机来飞机,想加导弹加导弹,随随便便来一个全国人民热烈庆祝节日的场面也不必考虑群众演员需要多少人,服装够不够,妆容如何修饰。

    再者相对于电影,小说更具有包容性。像是严歌苓《陆犯焉识》整本书,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也只得把前半部分的文革部分跳过。

    张艺谋导演影片《归来》

    4.一部优秀的电影的出现,是一种偶然情况

    这句话是最近看完《妖猫传》后,和一个老朋友聊,他说了这么一句。

    确实,前面讲到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从前期筹备开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大错误,顺利完成,又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映,实属不易,如果这部电影本身又十分有分量,则更加不易了。

    甚至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完全颠覆,重新诠释,又毫不逊色于原著小说,则更是难得。

    向永远的哥哥致敬

    在1993年上映的刘镇伟导演的《东成西就》,是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风格与原著完全不同,另辟蹊径,荒诞不羁,加之张国荣、林青霞、梁朝伟、张学友、张曼玉、梁家辉、刘嘉玲、钟镇涛等不可能复制的演员阵容集合不可能复制的精彩表演。

    可如此经典的一部电影之所以会诞生,是王家卫导演在1993年筹拍《东邪西毒》的时候,投资商怕收不回成本,就让同样的演员班底拍一个搞笑版电影,如此才有了《东成西就》。

    同样是刘镇伟导演的经典喜剧《大话西游》,以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蓝本另起炉灶。这部电影在开拍前并没有详细的剧本,只有大概的一个构思而已,西影厂的一些工作人员看了剧本提纲后,觉得非常不可理喻。剧本是电影开拍后一边拍,一边写出来的,很多地方的台词其实都是演员在现场的自我发挥,甚至罗家英塑造的经典角色唐僧,原本在片中是没什么戏份的,罗家英只是临时救场而已。

    而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成绩惨不忍睹,在北京,《大话西游》被当作发行失败的反面教材,有的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以国产影片换掉《大话西游》以免遭受更多损失。即便是在市场最火爆的香港,也仅仅只够收回成本而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文化垃圾。

    《大话西游》

    而两年后,同样一部影片,被冠以“后现代经典之作”,其中对白令无数观众倒背如流,大家好像是突然之间看懂了这部电影。2014年,内地重映,已隔20年。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 取材于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改动较大。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自不用说,姜文导演将同类题材中,军队人民奋勇抵抗的主题搁置一旁,用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将影片带入荒诞又讽刺的黑白世界,独具一格,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

    《鬼子来了》

    小说和电影,归根结底并无孰优孰劣之分,然而之所以呈现的结果不同,只区别于讲故事的那个人,有没有真正将这个故事讲好,讲到观众的心里。

    现在的小说改编电影,已经不仅仅是还原度问题了,因为银幕前不受限的观众群,文化素养和艺术修为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可观众的标准变了吗?并没有,只要是真正有灵魂的作品,哪怕和原著大相径庭也无妨。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令我们骄傲的国产电影,亦希望读到更多的打动人心的小说。

    2017年过去了,2018年,希望有惊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小说」你更喜欢谁讲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ck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