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7年的最后,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把读过的书与当时记录的读书笔记,重新翻找出来,大致地浏览了一遍,想着应该对2017读书过程做一个总结吧!包括了读书清单 和 读书感悟两方面,有收获,更有遗憾!
统计下来,2017年的读书包括了纸质书籍与“微信读书”APP客户端的阅读,读完了大概45本书。
以下是读书的清单:
微信读书,侧重于文学小说或者历史故事,读书的地点大部分是坐车、出差、等待会议等的零碎时间。 能有效的利用闲散时间,但读书有点囫囵吞枣,有些书度过一遍感受了情节罢了。
纸质书,侧重于成长类的书籍,尤其喜欢国外作家写的书,这类书大部分内容艰深复杂,有些部分需要反复阅读,读书过程中制作读书笔记、写点读后感;相对来讲,纸质书读的更细感悟更深;
2017年读书感悟,如果说影响自己较大的书有哪些,我觉得会是以下3个系列吧:
大冰的书应该是我2017年开拓眼界帮助最大的书,因为他给我开启了不一样的世界。每个人的一生精力有限、经历不同,更早一点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应该是一件蛮幸福的事的。在大冰的书中,我看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有的依旧在社会底层打拼,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生活,真正的自我。
读完这些书后,我写了一篇读书感悟《大冰的书,是一种符号》(可点击查看),2000多字的文章,后来投稿登上了《简书》的首页,获得了4000+的点击量。这篇读后感,如今读起来依旧很喜欢,是我内心里真正的感受,无关他物。
读大冰的书,开始的突然,一旦开始就刹不住了,原因很简单:
大冰的这些书,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有着与我周边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正如大冰自己所言,“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要想要的生活”。
读大冰的书,第一次感觉不再孤独,原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跟我一样想法的人。我们独自一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要去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不同的人,我们会经历很多心酸,也会拥有许多幸福。活得潇洒,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流行话语。每一个潇洒的人生态度背后,一定有一段属于他自己的辛酸与孤独。
当看懂了一些事情,心会慢慢变得宽容。对周边的人的生活方式逐渐理解、认同,有人喜欢安逸,有人愿意折腾,取向不同无关对错,尊重他人的选择,亦有自我的坚守。
大冰笔下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都渗透着善意。
《乖,摸摸头》这本书里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杂草敏”的,那个被大冰罩着的姑娘,也一直照顾着大冰的姑娘。我至今记得读这个故事时的感受,它就像一块柔软的毛毯,迅速温暖了我的冰冻的心,当时我放下手机,闭上眼回味,故事里的每一个情节。杂草敏送别大冰去西藏边啪嗒啪嗒掉眼泪边说“哥,你别死”,那种感动瞬间戳中内心。
大冰在故事的最后说:“我路过了许多的城市和村庄,吃过许多漂亮女孩子煮的面,每一个姑娘都比你胸大、比你腿长,可没有一个能煮出你那样的面来,又烫又香的西红柿鸡蛋面,烫得人眼泪噼里啪啦往碗里掉。”
我在想,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可以有这种友情,兄妹情。那个时候突然意识到周边的同事朋友,只要真心相处,不也一样可以有这样的感情嘛。很多时候习惯了冷静而疏远地看待这个世界,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理智的呢?
大冰书里的故事很好,无论结局的悲喜都能感受到故事的真诚,大冰很会讲故事,用来描述的语言也很美,这些故事背后都是一群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也许就是身边普通的一员,但是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生命的珍视。
如果有机会可以读一次。不要在没有真正了解前就从内心里拒绝,那样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这是我的教训。
之前看过一些侦探类的小说,相关的作家比如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雷米(《心理罪》系列)等。东野圭吾的书与这些作家的书都有不同,准确来讲,东野圭吾的书属于推理小说。
一个好的侦探小说,除了外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外,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小说背后体现出的人性与情感,或许这就是区分一部小说好坏的关键,他寄托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还有他的价值认同。
这算是第二次阅读了,但思考的东西明显多了。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
小说已经超越了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把生命奉献给爱情。
石神对晴子的爱情,又能有几个人看懂?
我之所以视这部小说为经典中的经典,因为我后来明白石神的做法到底是为什么。
小说中,石神在自觉生命了无意义决定自杀时,新搬家来的邻居晴子与女儿,敲响了石神的门。
“他站上台子,正要把脖子套进绳索时,门铃响了,是扭转命运方向的门铃。”
“看到两人时,石神的身体仿佛猛然被某种东西贯穿。怎么会有眼睛如此美丽的母女?”
那种感觉,是种重生信念的觉醒,呵呵,我经历过,我懂。
有段时间,内心极度抑郁,虽没有发展到自杀的念头,但突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方向,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在大巴上,有一个姑娘突然跟我打了声招呼,很简单的问候,但我的内心的坚冰仿佛突然裂开了一道间隙,怎么会有如此明眸皓齿的姑娘,那纯真的笑容久久回荡在我的脑中。内心再度复苏了希望,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石神会为了晴子母女去死?
本书是日本有史以来唯一一部囊括三大小说排行榜年度总冠军的顶尖杰作!凶手喧宾夺主,彻底压倒物理学家侦探汤川学,如果不是最终自首,侦探虽然破案却无法证实。
后来看了日版的电影版,堤真一与松雪泰子演绎的很到位,尤其是真相明了的那一刻,感动满满,值得一看。
这是一本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的推理小说,记得看完这本书时是在远行的列车上,当我看完最后一页时,用手机敲出了一篇读后感《白夜行--人性的颠覆》(可点击查看)。
这部小说的欣赏价值在于读者去推测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与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小说内容中极少明示主人公的内心想法,部分案情也仅为推测结果,至于亮司与雪穗的对话,小说内更是全无交代。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整个故事的走向,也不知为何,在读到小说的最初几章,基于给出的现场证据,我大致猜出了凶杀案的真相,但后续故事的发展让我嗟叹不已。
亮司与雪穗,是故事的主角,两个人演绎了一段注定无法实现的爱情,两个人的个性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两个孩子的压迫与改变。
对于唐泽雪穗,筱冢一成有一个猫的论断很是贴切,他说;
“我小时候养过好几只猫,全是捡来的,不是那种有血统证明的猫。我自认为是以同样的方式来饲养,但猫对人的态度,却因为它们被捡回来的时期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捡回来的是小猫,从懂事起就待在家里,在人的庇护下生活,对人不会太有戒心,天真无邪,喜欢撒娇。但是,如果大一点才捡回来,猫虽然也会跟你亲近,却不会百分之百解除戒心。看的出来,它们好像对自己说:既然有人喂我,那就暂时跟他在一起住,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这一论断很经典,也是整部小说的核心论断,一个人经历的创伤造成的心理障碍,不会如此轻易的痊愈。我很同情雪穗,一个人失去了太多自己珍视的东西,对待人生的态度会有所变化,容易走向极端,有些控制欲变得很强,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一旦面临有人抢走时就会绝地反击,哪怕面对的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正如对江利子如此要好的朋友依旧可以残忍对待。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对这个社会充满着恐惧与不信任,无法对任何人敞开心扉,所以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
这样的一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今的社会,各类新闻层出不穷地报道着各种的虐童案,性侵案。这些受害的孩子,一生都将背负着这种迫害造成的心理创伤。我们在谴责凶手变态行径的同时,更应该想到如何疗愈这些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诚如《亲密关系的秘密》所言:
生活是一种态度,爱情更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认知,会结出什么样的爱情之果。
爱情中最美好的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因为两情相悦,看到了那个最美好的自己。
这几本书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直面内心的恐惧》帮助我们理解自己行为模式;
《自卑与超越》告诉我们这些行为模式的产生原因;
《亲密关系的秘密》则阐明了应该如何去做出改变;
《少有人走的路》将是贯穿一生的行为指南。
这四本书首先要读的就是《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典型的四种人格特质:
1)分裂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
2)忧郁人格:害怕做自己
3)强迫人格:害怕改变
4)歇斯底里人格:害怕既定的规律
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我自己,有一部分特质就属于分裂人格,比如:会有意识的隐藏自己,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等;而后进行阅读,跟随作者一起一层层撕下我们内心包裹的外衣。
如果你能根据书中的情景进行自我投射,找到自己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并记录下来,当你读完后,你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就会发现原来让自己很不能的理解的一些行为,原来都可以追溯到过去,但真正认识自己的同时,也会生出无力虚弱之感,感觉这些事情似乎无法改变。
但是只要不再认定“自己是不一样的”,而是发现与别人存在共性,只要这样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行为改变将不再是难事。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直面内心的恐惧》的一种解答。
你会从这本书中找到,为什么我会发展成如此的性格,这样的根源在哪里?
每个人都会与自卑同行,因为自卑就是人生中面对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体验,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境呢?
作者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哥,并成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每个人背负着三大约束而存在:
1)为了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进行工作;
2)为了自己孱弱的身体对抗生存环境中各种危险而必须与其他人合作、相处;
3)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对和处理良性关系;
进而归结到一类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会与性。
而自卑情节的产生也是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读上出了问题。
要注意到,不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解读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们透过我们有限的心灵和心灵的阴影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本质上一样,但是每个人内心投射的阴影会有区分不同。
而对于产生这些区别,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经历,包括自己的父母、家庭关系等;
尤其是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人物。
五岁前接触到的教育与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书中讲到某些孩子有生理缺陷,或者家庭父母关系矛盾重重,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者从小受到溺爱等等,这些都将造成孩子后来问题的存在。
父母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可以体会到信任“他人”的价值;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让我们开始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背后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不再在内心纠结、无法解脱,而是帮助我们重回过去,一点点挖掘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是童年时的那些事情,继而根据那些事情做出自我疗愈。
讲到最后,真正获得心理成长的途径,只有----爱!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与恐惧,以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如果你阅读完上述两本书的话,那么再读这本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者教给了我们如何去爱。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对郑爽新书评价的文章,文章从心理层次对郑爽处理感情的方式进行了分析。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因为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处理亲密关系,它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向内看的过程。而成长往往会伴随着痛苦,不仅是郑爽,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样,唯有勇敢地面对自己,才能成长。”
可惜的是,很多人一生都没能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
后来看了毛路、赵珈禾的《我们为什么会分手》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每个人对待感情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很多人根本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有的人在感情中把自己放的很低, 有的人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想要控制对方等等, 而这些问题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了分手。
亲密关系,很多情况下是无法用理性逻辑关系处理的,尤其是经常发生在伴侣之间“讲道理”,很多时候会让感情越来越淡!
而在《亲密关系的秘密》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几个观点,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用:
“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犯下最大的错误之一即以为我们的伴侣的存在,是为了要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拯救我们脱离痛苦、孤单和绝望。殊不知,这份责任可真是重大啊,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实际上理想伴侣不是你的救世主,不过,他们确实可以成为打开你内心世界的钥匙,使你最终能够拯救自己。”
"然而关系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自己,并且疗愈我们过去的伤痛,唯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感道幸福快乐。"
“如果你真想伴侣改变,那么最好的下手之处就是改变自己。回报是当你改变,很神奇地,他们也会改变。他们不得不改变,以适应全新的你。”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各有不同,通过作者的讲述,我明白了一个改变自我价值体系的道理,那就是:
我们不能自己过着糟糕的生活,而期待遇到一个伴侣,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
而真正的幸福,是我们通过与伴侣的关系中,真正了解自己,并疗愈过去的伤痛。
期待伴侣为自己改变的想法,只会加速感情破裂,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所以最好的恋人关系,是遇见对方后,双方都100%的付出,都想会把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对方的存在让自己的自尊体系更加完善。
有了这样的认知前提,感情处理起来才会觉得轻松愉悦。
《亲密关系的秘密》这是一本值得至少阅读10遍的书。
而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告诉我们,一生想要过的成功、幸福,必须经历的途径就是培养自己自律与爱的价值体系。
通过作者描述的自律的原则,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推迟满足感:只顾当下的安逸、快乐,而不能对长远未来带来益处,父母的自律是会影响孩子的;
承担责任:一味的逃避、推卸责任,当然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忠于事实:过期的人生地图,就会让我们抱着过去的经验与做事套路不放,以至于常常罔顾眼前的事实,而苦恼不堪。
保持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平衡的意义,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反复推敲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无论与人沟通、做事,还是自我疗愈,都是必须的前提。
最终的一点,就是要让自己理解“爱”的真正含义,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线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
2017年,更多的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接收了一部分信息,但更多了降低了效率,这也是这一年的失误所在;在关注了许多千万粉丝的“大号”后发现,用于寻求认同感,很适合,但有指导意义的干货并不多;
不能说不好,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并不是自己的需求点,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阅读碎片,倒不如拿一本大部头的专业书籍专一的啃下来!
关于读书,反思2017年的读书效果不好,读书的选择更多是依据兴趣,没有规划性,碰到感兴趣的书籍便看一看,许多书籍看完了就过去了,没有读书笔记与读书感悟,实在是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就在今晚回顾读过的书时,有些书甚至回忆不起主要的细节,而凡是写过长篇读后感的书,大多记忆犹新。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等自觉颜值低的同志们,2018,还是低头好好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