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号,听了蒋士华顾问的培训。感受很深。里面关于认知的部分,很有意思。
认知分为的几个层次:
无知的肯定——因为没听说过,所以别人讲的都是对的
有知的混乱——知道一点点,但是不成体系,解释不了更大的东西,比如说营销员背诵的话术。成体系的知识,才会解释更多、更深、更大的问题。研究问题的维度,要远远高于问题的本身。
批判性的吸收——知道取舍,什么对自己有用,怎么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它。
最高层次的认知,是创造性的发挥。
无知的肯定(它的同类问题是“无知的否定”)
因为不知道,就盲目的肯定或者否定,这个是很可怕的。认知一旦固化,代表着停止学习和拒绝变化。
学习本身是痛苦的。让不知道的变知道、不认识的变认识的过程是痛苦的。不存在所谓的快乐学习法,那都是忽悠人的。
拒绝学习的痛苦,往往就会承受现实世界更大的痛苦。无知的肯定,常见于老年人被保健品、收藏品骗钱。无知的否定常见于害怕被骗的低知人群,盲目的保护自己,保护到像一个“套中人”,直到和这个世界慢慢脱离了联系。
有知的混乱
常见于一些中学时期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大学时期的“乖宝宝”以及一些常年被动学习的人。知道了一点就拿出来乱用,但用的仅限于别人教的,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别人没教的也无心去研究。不过这也不能怪孩子,毕竟有些老师也不知道。我念书的时候常常有一些问题想不明白问老师,被冠之以“钻牛角尖”。我就不明白了,知其然,想知其所以然怎么就变成了钻牛角尖了。我有一个哥哥,十分的聪明,南京大学物理系,智商极高。当他念中学的时候有不懂问老师,老师却觉得他在故意刁难,故意让老师难堪,找事儿。我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北清交复的孩子,反正我见过的学霸,都不是死读书的,都是探索型学习的一边学一边研究,时不时的还搞点小发明,不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举一反三。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从来都不可能是老师教过的,就算再认真听课但是不探索研究的孩子,止步于倒数第二题已经是极限了。
批判性的吸收
其实能做到这点,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这类人有包容心,不因噎废食,能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就好比是一个商品,明明不完美,但是能满足他80%的需求,他就会下手,这种人,就算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人才。
我常常被“有知的混乱”搞得焦头烂额。自己不思考的人,却常常把思考的重担交给别人。我生性不爱管闲事,你想不通的事,我才不会帮你想清楚,常常是一笑而过:你说的都对。这样还能落个“软妹子”“小女人”的好名声。
各位看官,你们说,是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4155/7cbe0bf7e783732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