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王阳明传略012】冲破藩篱初悟道 偶逢诏命再迁官(3)

【王阳明传略012】冲破藩篱初悟道 偶逢诏命再迁官(3)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11-06 06:00 被阅读0次

    因此,席书七月抵达贵阳,八月便延请王阳明到文明书院任主教,并挑选了十余名有潜质的学生,服侍王阳明的起居。

    王阳明到文明书院以后,在教学之余,经常与席书经常探讨圣学到夜半时分。

    王阳明告诉席书,人心至大而至明,君子应该先立心,心中敞亮,则看万物都清清楚楚,物来能容,事至顺应,这是非常自然简单的事。心中有道德,则发言为文章,措身为事业。而所谓穷理、功业都是小事。做学问怎么能大小不分呢?

    孔子曾经教诲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孟子则说:“从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小者为小人。”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席书深受启发和震动,他在给王阳明的信中这样谈自己的体会,知与行其实是一回事,治学应该把学问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正而不迂,方而不泥,通而不俗。

    席书向王阳明请教朱陆之辨,孰是孰非。王阳明不直接进行评判,而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领悟与席书进行交流,席书心中狐疑,第二天席书又来找王阳明,王阳明就和他探讨知与行的本体问题,并结合五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席书渐渐有所领悟,如此来来回回四次,席书终于豁然大悟,他说:“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

    《大学》确立了“格物致知”的治学宗旨,论其路径和方法,大家都以朱熹的《大学章句》为依据。朱熹把格物和致知看成两件事,认为先格物才能致知,而且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割裂开来。

    王阳明的求圣之路,先耽溺佛老,后攻举业,泛滥辞章,中间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产生了怀疑,但最后还是回归正学。到龙场以后,王阳明苦思冥想,始终不能把朱熹的格物之学与五经完全贯通起来。

    王阳明于是在龙场石洞中,凭记忆将以前学过的五经重新录成文字,然后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将五经又研读了一遍,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都写了下来,而不管这些感想是否与朱熹的观点一致,纯粹为了阐发胸臆,怡情养性。将这些文字汇编整理在一起,就是《五经臆说》一书。

    《五经臆说》书成,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从此确立。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史书上说,“一夕,忽大悟,踊跃若狂者”。所谓的顿悟其实都是建立在渐悟基础上的。

    龙场悟道的意义不仅仅在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王阳明终于冲破了朱熹权威学说的桎梏,内心敢于正面否定朱熹格物致知之说,也是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

    但是,王阳明依然不敢公开和朱熹唱反调,文中不敢明书朱熹之名,而曰“先贤”,书名也谨慎地冠以“臆说”一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012】冲破藩篱初悟道 偶逢诏命再迁官(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tm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