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但并没有完全笑死”,忽然之间成为了一个网络热门用语,它代表着一类用语模式,大致形式可以写作“x死,但并没有完全x死”,比如“气死,但并没有完全气死”,“累死,但并没有完全累死”。这种话语初读下来会产生一种反差的喜剧效果,因此效果而被人们广为流传。
接着就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反差,如果反差这个词语这样被使用适合的话。在这个句式前面,死仅是一个象征,“我快热死了”,我们平时对于这样的语句习以为常,它是早已经与我们生活融为一体的隐喻。死意味着一种极限,生命的结束,热死即意味着我在此温度之中不能够再继续承受,我的生命都快要在此终结。在习以为常的用法中,我们难以从中产生乐趣,但是在经过“但并没有完全”这样的句式转折之后,死的原初的意义被说话的人使用了。死确确实实意味着物理上的生命的结束。通过这样的语义的跳跃,说话者完成了一个关于语义的游戏,并且“但并没有完全”这样一种非常严谨的,学究式的说法在一种现实之中产生了滑稽的效果。一个喜剧就在一个语义跳跃中完成了,多么神奇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