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2017年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的是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女子不能参与摔跤的励志故事。电影中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两个女儿小时候,因为一次打架事件,把一个男孩打伤了,男孩的家长找到两个女孩的爸爸理论。与大多数家长的做法不同,电影里的爸爸没有直接责骂孩子们,反而是询问她们:“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么一问,爸爸意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从此创造条件严格训练她们、最终让她们超越了自我。
再来看另一部电影:《冰雪奇缘》。冰雪女王艾莎天生具有呼风唤雪的神奇魔力,小时候,却因为魔力差点害死妹妹安娜,所以一直活在自卑和恐惧里。她拼命隐藏真实的自己、封闭内心,活得孤独又痛苦。直到最后,她决定不再压抑自己、勇敢面对,最终让魔法发挥了正向的作用、解救了整个王国。
我们来设想一下,电影《摔跤》中,假如当时爸爸认为,女儿们的确闯了祸、痛打一顿,父女三人的人生和命运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而冰雪女王如果一直自卑、恐惧下去,她又还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魔法的正面价值吗?我们今天聊的话题,跟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在面对事情和问题时,所发挥的创造性有关,就是他们面临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提取了事件中的积极信息,并确立了正向的目标。用阿德勒的话说,人是有自主性的,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是创造性自我的内核,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
什么是创造性自我呢?学习了主观知觉,我们已经明白,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主观知觉是创造性自我概念中的一个核心观点,而创造性自我,指的是人格的自由成分,能对自身的过去经验做出有意义的解释,使一个人选择和建立自己的生活风格,并确立、保持和实施自己的目标。它体现着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尽管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等对人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但每个人仍然能部分地决定自己的人格。
回顾我们在课程早期学习过的弗洛伊德理论,你会发现,阿德勒创造性自我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本质区别。弗洛伊德相信过去经历对人有重大的影响,强调原因、潜意识和本我,而阿德勒则深信,与过去的经历相比,一个人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更能影响人的行为,比潜意识和本我力量更强大的、是意识和自我。阿德勒认为,对人有用的某些能力和原始经验虽然来自遗传和环境,但它们只是人们建立自己的生活态度的材料,人们可以用“创造性的”方法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每个人对这些材料的主观知觉和使用方法不同,生活态度就不同,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就不同。换句话讲:人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命运的过程中、有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有可能直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非被动地让命运决定。
比如,同样一个原生家庭里长大的两个孩子,对同样的经历有着完全不同的主观知觉和解读方式的话,那么他们长大后的心理状态和人生品质也会完全不同。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是,就好像一个苹果砸下来,物理学家提取的信息是坠落,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化学家提取的信息是气味,所以发现了单宁分子结构式;而心理学家则会提取人被砸中后的感受和反应模式等,所以有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研究。现实生活里,同样是一个苹果,让物理学家牛顿豁然开朗,却让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注入毒素咬了一口后自杀,而乔布斯、则以这只被咬了一口的毒苹果作为标志、闻名天下。
所以,如果把原生家庭比喻成苹果的话,我们之所以说它不等于原罪家庭,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创造性自我可以改变和决定这只苹果对我们的影响,而不是永远只能被动无助地活在它带来的创伤和阴影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