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节 曹山本寂
在洞山良价禅师的所有弟子中,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名声最为响亮者,自然是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不仅完整的继承了良价禅师的洞上禅法,更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君臣五位、王子五位、三种堕、五相、五卦、四种异类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禅法,并由此在江湖中独树一帜。
本寂禅师在当时不仅弘法声势浩大,而且其禅法还成为继仰山慧寂后,又一个被江湖中人引为参禅标准的法门。须知,要使自己的禅法成为天下禅客之标准,没有异常浩大的弘法声势和登峰造极的禅宗功夫,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正是因为良价禅师和本寂禅师接踵弘唱这些禅法,所以江湖中才把他们的法门称之为曹洞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本寂禅师,曹洞宗还称之为曹洞宗吗。所以,近代有人不管以任何理由去掉曹山本寂,而把曹洞宗改称为洞云宗,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早期经历
本寂禅师,福建莆田市人,公元840年出生,俗家姓黄。
在小时候,本寂禅师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都是学习的儒家学说。不过,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本寂禅师的志向却不在于此,他成天都寻思着怎样才能出家为僧。
不过,因为本寂禅师的哥哥(国欢文矩禅师)已经出家了,本寂禅师的父母自然是不同意本寂禅师出家的。
但是本寂禅师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天到晚在父母面前软磨硬泡,终于,在本寂禅师十九岁的时候,父母同意了他出家的请求。
于是本寂禅师立即来到了福建福州市福清市之灵石山翠石院,在俱胝禅师手下落发为僧。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中,本寂禅师出家后之法号记载有二,一曰耽章,一曰本寂。
不过,在《祖堂集》《宋高僧传》等权威典籍中,都把本寂禅师之法号记为本寂。而且在各种资料中,记为本寂者占绝大多数。所以,本文也依此记为本寂。
虽然本寂禅师十九岁就出家了,但是直到二十五岁,师父才准许他受具足戒。自然,本寂禅师受了具足戒,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按照《四分律》之记载,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不过,佛家的这些戒律威仪对于本寂禅师而言,实在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本寂禅师好像以前早就学习过一样,从而使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戒律要求。
在当时僧人走江湖风气影响之下,刚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本寂禅师,也按捺不住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在江湖四处参访的过程中,本寂禅师先后参访过乌石灵观禅师和长庆大安禅师,不过本寂禅师在他们手下都没能悟入禅之大门。
随即本寂禅师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当时风头正盛的良价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良价禅师起个话端问道:“阇梨名什么?”
本寂禅师老老实实的道:“本寂。”本寂禅师此语据实而言,外人那是绝难看出什么虚实出来的。
所以良价禅师接着勘问道:“向上更道。”
本寂禅师却斩钉截铁的道:“不道。”
良价禅师随即追问道:“为什么不道?”
本寂禅师道:“不名本寂。”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对本寂禅师刮目相看。从此后,良价禅师就特别器重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和良价禅师的这个对话,和道膺禅师初见良价禅师时的对话完全一样,看来,本寂禅师和道膺禅师对于禅法的领悟,那是惊人的相似啊。
因为在上一节详述过这种对话的含义,所以这里就不复述了。
在广福禅寺佛学院里,道膺禅师完全是风云人物,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更兼机锋敏锐,所以被良价禅师许为参学之首室中领袖。
而本寂禅师和道膺禅师在佛学院的表现完全不同。本寂禅师在学校学习期间,一直都表现得非常木讷,就好像一个呆头呆脑的人一般。不是合他胃口之人,本寂禅师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和他交流。自然,本寂禅师在学校那是不能吸引大家的高度关注的。
不过,纵使本寂禅师的表现如此,良价禅师却是具有火眼金睛之人。他始终认为在自己的五百余名学生中,禅学思想和自己最相似的人,就是本寂禅师。而且,良价禅师坚定的认为本寂禅师一定会把自己的禅法发扬光大。
所以,良价禅师不光对本寂禅师格外器重,放学后更是经常性的把本寂禅师喊到方丈室来,进行一对一的课后辅导。
自然,在良价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本寂禅师的学习成绩那是突飞猛进,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达到了良价禅师的最高要求。
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后,一般情况下都要离校而去的。所以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准备出去闯荡江湖,自立门户。
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了,良价禅师马上对本寂禅师道:“本寂啊,你晚上三更时分到我方丈室来一趟,我再给你详说一下我的那些独门招数。”
到了三更时分,本寂禅师依约来到了方丈室。坐在禅床上的良价禅师看到本寂禅师来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良价禅师就在禅床上对本寂禅师详细的讲解了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等自己的独门招数。
本寂禅师认真聆听后,拜谢过良价禅师就出去了。
不过,此时却有另一个学生事先悄悄的躲在禅床下偷听良价禅师说法。因为此事和疏山匡仁禅师有关,所以留待后面再详述。
第二天一大早,本寂禅师就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对于良价禅师这种明眼宗师而言,即便自己对学生已经倾囊相授了,不过在临别之际,他依旧不放过勘问的机会。
所以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
本寂禅师道:“不变异处去。”
良价禅师继续勘问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
本寂禅师道:“去亦不变异。”
说完后,本寂禅师就拜别良价禅师而去。
本寂禅师参学数年,羽翼丰满,自认足可独闯江湖自立门户,所以特意前来拜别师父。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了,良价禅师关切的问道,本寂啊,你要到哪里去啊。
良价禅师看似一句平常关切之语,其实是深藏玄机的。
禅,那是当处即真的,如此,你有何处可以选择去。而且,那个是不来不往的,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既如此,你又能往哪里去。
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寂禅师面对师父之勘问,想都不想就回答道,不变异处去。
任你红尘滚滚,任你万境纷纭,任你意识流转,那个终究是不变异的,终究是如如不动的,终究是本然寂静的。
不过在明眼宗师眼里,当你起心动念发言吐声之时,早是变异了。况且,既是不变异处,那就是如如不动之地,如如不动之地,岂有来去可言。
所以良价禅师马上抓住话头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
良价禅师此语甚毒,不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更兼入髓三分,让人无转身之地。
面对师父的毒辣逼拶,本寂禅师就地翻转一层道,去亦不变异。
在本寂禅师眼里,我既不守用,也不守体。我既不居偏,也不居正。我既不处动,也不处静。我既不住显,也不住密。
我用中见体,正偏兼带,动中融静,理事混然。如此,高高山顶立却周遍天下,深深海底行却不湿衣衫。
一个人能到此地步,独步天下纵横四海,何曾有变异,何曾会变异。
本寂禅师有如此领悟,自然是天下人呼唤不回罗笼不住的了。从此后,整个禅宗江湖,也就任由本寂禅师在其中遨游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家家门掩蟾蜍月,处处莺啼杨柳风。
若谓纵横无变异,犹如掷剑拟虚空。
宋末林泉从伦禅师评唱道:“还知不变易处么,你拟心动念早是变易了也。只如曹山道去亦不变易,又作么生?要委悉么?转尽无功伊堕位,孤标不与汝同盘。”
明末清初的具德弘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住琼楼不下阶,年年御榻满荒苔。
庭前枯木司春令,任运梅花作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