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还没有结束,江雪阁老师的主题读书——八月共读毛姆活动,自然也没有结束。
第一周读的是毛姆的随笔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第二周是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第三周读的是毛姆的三篇短篇小说《雨》《午餐》《珍珠项链》。
第一周和第二周的作业是书评,第三周老师希望大家读完后练习写短篇小说。因为群里有一名征集小说的伯乐,他希望遇到小说题材的好作品。
要说明的是,这一切都是自愿的。期间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当然也可以不读毛姆的作品。因为阅读行为本身是自由的。
说起小说,其实毛姆的另一部代表作《面纱》的开头比《月亮和六便士》要吸引人好几百倍。一对偷情中的男女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房间的门把手转了一下,这使他们惊慌不已。那个拧了一下门的人是谁?为什么没有当场冲进来?如果是那个谁怎么办?于是男女猜测。
小说这样一写,我们的好奇心就大了:那个人到底是谁?后来呢?再后来呢?等等。
但是《月亮和六便士》就不一样了。说实话,那个年轻作家的自言自语,你真的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再加上出现好多外国人名,更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主人公是谁了。
既然如此,那我为什么还是跟着老师阅读《月亮和六便士》呢?其实就是听话而已,老师叫读什么就读什么。就像在外地参加集体培训一样,我可不能一边听着台上专家的讲说,一边在台下私自处理公司的业务。为了在培训期间圆满结业,我需好好听课、好好完成课后作业。要想自由阅读,等培训结束回家再说。
毛姆说过“阅读是一种享受”。在第一周里,我还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肆推广了这句话。但是,阅读真的是一种享受吗?认真阅读了两个星期的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我想再谈阅读和书评。
我认为如果读完一本书要写书评的话,那就做不到享受,有时候就是“活受罪”。但是这个活受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受罪,它是一场痛并快乐的灵魂洗礼。
既然是“活受罪”,那我为什么也跟着写书评呢?
就拿《月亮和六便士》来说吧。我才读了个开头,群里就发出好几篇书评。我不禁感叹道: “真有手快的。”
既然书评来了,你说我看不看?看了就被剧透了;不看吧,也不对。站在写完书评的人的立场上,他们是多么希望有人阅读,有人留言啊?这种需要反馈的渴望,我也同样有。于是,他们发一篇我就读一篇。结果就是,我书还没读完,书评倒是看了不少。
从诸多书评中,我一会儿觉得男主是个无情渣男,一会儿又认为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对不起,我还没看完呢。”我真想大喊。
另外,只要你把书名输入网站,你就会发现,咱中国的读者们写疯了《月亮和六便士》。以前是,现在也是,哈姆雷特真的不止1000个。
就这样,一个周差不多过去了,我还没读完小说。工作之余除了吃饭、睡觉,完整的时间很少。就是有,眼睛也花得不给力。没办法我就跳读,听一段、看一段,磕磕绊绊地总算读➕听把小说撸了一遍。您说,这个过程,我在享受吗?不是,当然不是。
接下来要写书评了。嘿,好家伙,歇菜了!因为,我被诸多书评左右得没有自己的观点了。尤其是读到深刻透彻的书评,我连连叫好,一边贪婪着别人的才华,一边痛恨着自己的浅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脑袋被堵得水泄不通,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使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该从哪个点下手。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以及诸多书评,成功地吸引并且触动了我:有赞同、有欣赏、有抗议,也有共鸣。
想到还有更多的人没有读过这本书,我便不再浮躁,甩掉那些优秀书评给我的压力,站在未读者的角度去写,写别人没有涉及到的点,我想这才是我应该提交的课后作业。
于是,我把自己放到一个可以让心安静的地方,抛开所有书评的干扰,只留下一个唯一的我。我好像来到一个剧场,而演员只有我一个,台下是一个第一次来看演出的盲人观众。我的“演技”首先要让这个人“看”下去,一直到最后而不要中途退场。所以,我需要的不是华丽的台词,也不是书里的各种摘抄的背诵和诠释,我要让盲人观众的TA“看”到我的肢体语言。
这是什么鬼话?不是鬼话,就像男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一样:自从眼睛瞎了以后他就总是一动不动地坐在画着壁画的屋子里,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他用一对失明的眼睛望着自己的作品,也许他看到的比他一生中看到的还要多。
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画面吗?说实话,这段话对我影响最大。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入戏”。我们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不仅仅是主角,还包括配角,每一个出场的人,都有TA的存在意义,你如果走进不了他们的身体里,你就捕捉不到他们灵魂深处里的东西,那么,“演员”的你,就不是一个好演员,你塑造出来的角色没有人会记住,即使你长得再好看再帅气。
于是,我的书评《被一个男人改变了命运的三个女人》经过几个小时之后完成了。
7000多字,这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演”完之后,我已是精疲力尽。我发现我的眼睛也“瞎”了,我甚至不知道那个盲人观众还在不在,因为我没有听到他的掌声。我于是又不安起来。
这就是我创作书评的过程。嘿,你看我竟然用“创作”这个单词,然而除了“创作”,我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
话说书评草稿写完之后,我把它扔到一边。我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尽管我知道里面语句混乱,错别字多得惨不忍睹,我也是尽力了。我唯一欣慰的是:我没有受任何书评的干扰,我写的都是我想写的。
其实我不知道所谓的书评到底应该写成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写出来的书评是否能打动读者。哪怕是个智障儿童,TA也是唯一的存在,一个个性十足的活着的生命。
很多读者读完我的书评,留言说:原来书评可以这样写,原来书评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
我很欣慰,我想有了读者们的这些话,我担心的那位盲人观众应该没有中途退场,TA应该“看”到最后。TA为什么没有鼓掌,是因为台上的“我”演完就倒在舞台上,TA怕TA的掌声惊醒了“我”,再说掌声是俗气的。
按说,写到这里,我该结束这篇文章了。但是,我还有话想说。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月亮和六便士》的7000多字的书评完成后,正赶上那天是我所属的一个写作社群交作业的日子。一写完我就发了出去。我想,别人看不看无所谓,有没有人点评留言也无所谓,反正我交作业了。
没想到,有一位同学给我点评了。
点评的内容如下:
《月亮与六便士》,他写的是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生,这类名著的分享更能启发人的思考。这类书的阅读,可以参考着相应的文学史,或者知网上的一些文学评论。您的文章的深度还能更加开阔。另外,也非常期待您分享日本文学作品(芥川奖和直木奖的作品)。
看到这样的点评,我无语了。
首先这位同学搞错了,《月亮和六便士》是以高更为原型,而不是写高更的一生;其次、TA认为我的书评没有深度,写的时候应该多参考文学史或者网上的评论,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我好不容易摆脱了诸多评论对我的干扰;第三、TA希望我分享日本文学作品(芥川奖和直木奖的作品)。这个,我要说声对不起了,因为阅读是自由的,你可以推荐,但是不要要求我。读什么写什么真的是个人的事情。
另外,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同学没有看小说原著也没有看完我的书评。
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使我顿了一会儿,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回复于TA。不过我想,我也没有必要去反驳什么,于是道了声谢谢然后转身离开了。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就是说话一定要有依据。
阅读完一本书,我们在写书评的时候,一定不要瞎说,更不要曲解句子的含义。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查,可以问,可以探讨。
所以,无论阅读还是写书评,我们还需要严谨的态度。
我想写不出深度的书评没关系,写出纯粹的感情也是一种痛并快乐的宣泄,这就是我在参与江雪阁老师主题读书活动中最大的收获。而这一切仍然在进行,就像一股股热气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