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向死而生》,说到一个每个人都想逃避,却无法避免的话题死。
文中开头说:没人不怕死。但所有人都会死,阎王要我死,我也没办法。我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黄金日子。过一天,就赚了一天。
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爱人的姥姥,虽然已经九十岁,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平时玩微信,发语音,发朋友圈,视频聊天,什么都会玩。比自己六十岁的老妈还厉害,智能手机玩的更溜。
手脚利索,上楼下楼都没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晚上睡不着,在作者推荐了念《心经》,从不认识字到一个星期熟读,晚上念几遍就有了困意。
奶奶思维非常清晰,家里大事小事都清楚,生活也很规律,每天下午都要跟邻居打几小时纸牌——歪胡子,每次打牌时有时会不耐烦,抱怨说:“快点出牌咯,你们还有的是时间,我打牌的时间不多了。”
奶奶心思很细。在手机上设置了生日提醒,把那些晚辈的生日都记下来,会给个红包、打个电话见面的还会送个小礼物。
子女晚辈们大多在外地,每年都要去不同城市在不同晚辈家住几天。年纪大了,去一次少一次,趁现在还走得动,好好珍惜。
并说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黄金日子。“过一天,就赚了一天。不求神也不求菩萨,唯一的要求是,活要活得好,死要死得快!别躺在床上要人照顾!”
就连寿衣和寿鞋,连遗像也准备好了。过了几年,觉得寿衣不好看,又准备了新款的,还做了新寿鞋。每次去子女家住,都会把寿衣、寿鞋放进包里一起带着,做好了随时死的准备。
也许正是因为她接受随时会死,所以她一直活得很好。这就是向死而生吧。
这位奶奶很通透,乐观,豁达,感觉接纳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她生活的没有忐忑,放下了许多,虽然不清楚她放下了什么,但是可以感受到她的坦荡,安心。有生就有死,自然法则不可违,活就活好,死就死快,通透洒脱。
想到了一句话:每个人最后的终点都是死亡,在这之前,一定要认真努力地生活,才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是向死而生的”。
大意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得死,而且是亲自去死,没有人替我们去死。而死亡就悬临在我们的头上,随时可能落下。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的悬临,就是看到死亡将会让我们彻底坠入虚无。
同样是死亡,我们可以怕它,也可以畏它。当我们怕死的时候,是把死亡当作一个确定的对象,在这样的情绪之下,我们会陷入沮丧,无法行动。而面对死亡的那种“畏”,给我打开了一片空旷的区域,让周围的世界和“常人”都退去了,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了自我确定无疑的个体性和无可替代性。
当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应该遵从自己最本己的诉求,反思自己之前的沉沦。此时,我们会转变人生态度,按照死亡悬临在头上的意识去行动,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海德格尔的“本真的生活”。
我理解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过好当下,不负明天,认真生活是面对死亡最好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