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320f8bde07c7a186.jpg)
如果不急着赶路,语文将会是最浪漫的学科。
可现实是,孩子们对语文只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分数拉不开。”几乎所有人对语文的认知也是这样,用分数来衡量,似乎语文学与不学,没多大影响。语文这门学科就这样陷入了困局,老师怎么教?孩子们又如何学?
语文之美,在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之美,在于“同一种情感却有千千万万种表达”;语文之美,在于“虽未经历但能感同身受”;语文之美,在于“同样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语文之美,还在于“同样的排列组合也可以读出不一样的韵味儿”。
应试教育之下,语文——这门本该浪漫的学科,却被掏空了浪漫的内核,徒留枯燥的外壳。讲课,就是把一篇文章撕成四分五裂,然后把词语、句子、段落、情感一个个拿出来进行赏析,为什么这么用?好在哪儿?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回答这类问题套哪个模板,答题格式背起来。统一,必须统一,每个同学的所思所想所感必须一致。在这样的课堂上,语文这个大美女被处于车裂之刑,哪里还有美感?有的只是腥风血雨!
马玉炜老师说,他在讲鲁迅先生的《社戏》时,讲到最后他眼含热泪地说:“同学们,你们明白吗?这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失根感。”全班同学都无动于衷地看着他,马老师再次强调“失根感”,终于最后一排有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马老师激动地示意他站起来说说看,这位同学说道:“老师,我要上厕所。”马老师说,当时他就在想,语文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要把他对语文的喜爱带给孩子们。所以后来,马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操场上课,他让孩子们自己写三两句的小诗,真情实感,那才是语文的动人之处。
是啊,自古以来,有感而发的真情实感才最能打动人心:
20岁的李白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李邕的轻视,不卑不亢地写出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和凌云壮志。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以为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到了,自负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理想不能实现、官场失意时,李白又写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洒脱。
出身寒微的孟郊,46岁才进士及第,几十年的刻苦奋斗在这一刻化作了喜悦和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孟郊的“喜欲狂”展现得淋漓尽致。惨遭贬黜的王勃写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安史之乱期间,听到捷报后的杜甫写下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来表达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苏轼被贬,却总能乐观积极、热爱生活,他的众多诗词都能催人奋进,给人启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不就是如此吗?向前看,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两天刷到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读到这样感情厚重的文字,谁又能不潸然泪下呢!
文学的魅力,语文的浪漫,也就在于此吧,我们总能在字里行间里找到心灵的共鸣!当然,我们也要学着书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释放心灵深处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