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谈(十一)义与之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0404/45b1a014570cf912.jpg)
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傅佩荣解释:适通“敌”,莫通“慕”,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
孔子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好人,既便是我们的敌人,也值得尊重;一个坏人,既便是我们的朋友亲人,也会憎恶。也就是说,真正的朋友要以道以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说:“坏人没有朋友。”
在《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连长孙得胜在讲自己的身世时曾经很动情的说,我这条命是石友三给的,打内战时,他让我打谁我打谁,从不含糊。可是,他石友三投靠了日本人,他要当汉奸,对不起,我就不能跟着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0404/0b077565e052a8b6.jpg)
看到这时,我觉得这是条汉子,套在这句话里,也是敢爱敢恨,其标准是民族大义,是孔子所讲的“义之与比”也。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义正辞严地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下之意: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0404/685b76fb9e9ca384.jpeg)
到这里,我们不禁愕然,这不符合儒家的性格呀?但仔细想想,却是有原因的,世界是在变化的,时不同,境不同,人也不同。你所承诺的东西,所面临的环境也不同,如那位孙得胜,可以想象,他对救命恩人石友三一定有过报恩的誓言,后来却离开了石友三,这算不算背信弃义呢?当然不算,因为石友三变了,变的不是中国人了。所以,这不是背信弃义,如果这是背信弃义,那么,我们为背信弃义叫好。相反,如果孙得胜没有离开石友三,而且跟着石友三投靠日本人,虽然符合“一诺千金”,但是,这种“一诺千金”是要被唾泣的,因为,它违背了“义”!
与孟子同时代的一个“刺头”淳于髡曾经与孟子抬过一次很有名的杠,被载入《孟子》: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授之于手乎?
曰:媳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于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我读书到这里,禁不住拍案惊奇,妙哉。淳于髡先给孟子挖个坑,你是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符合礼的?孟子果然掉进来,说是。他马上填土,那假如你嫂子掉河里了,你管不管?现在有人问自己男朋友或老公,我和你妈掉河里了,你先救谁的问题原来不是现代人的原创,两千多年前就有人问过了。孟子是什么人,当然知道对手在填土,他马上跳出抗外,“当然要救了。如果不救,他不是禽兽吗?”并且还为自已设防,“男女授受不亲,那是礼数;嫂子掉水里施以援手,那是权变。”淳于髡也不甘示弱,“如今整个天下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没见你施手相助呀?”孟子呵呵冷笑,“天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能救之的是道;人掉进水里,需要拉一把手,难道你要手去救天下吗?”
这个杠抬的本质就是规则与权变,用句成语讲叫“守经达权”:既坚持原则,又懂的变通。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3330404/04fe652b4cddfb6a.jpg)
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能不用这个为借口去干背信弃义的事,当了婊姐还要立牌坊,这事许多人干了,还干的很漂亮,则属于“无适也,无莫也,与义背道而驰也”。则,另当别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