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姐跟她女儿,也就是我的外甥女爆发了家庭战争,原因是我外甥女大学要考艺术类的。当表姐问我学艺术有前途吗的时候,我鼓起了很大勇气回答说:“有!”
一、偏见的缘由
我们对于艺术类的偏见估计起源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学理工类是最容易成功的,所以教育体系的设置就变成:理科大于文科,文科大于艺术体育。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基本是参考西方的教育体系,这样也无可厚非:我们清末以来的国难几百年,就是因为科学欠缺而被西方欺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至今都是真理。
长久以来,国家虽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但我们身边总有实际例子证明学艺术的艰辛。你只有成为那最顶尖的1%,也就是成为明星才有前途,否则剩下99%命运会比一般人还坎坷。我的同学,80后,喜欢唱歌,但没有成为最顶尖的那1%,2008年沦为酒吧驻唱。因为行业需要,衣着打扮需要紧跟时尚走,开销很大,收入却极端不稳定,结果就是被富婆包养。他很大方跟我承认,说这种现象在他们这一行是常态。
行行出状元没有错,但我们说一个东西有没有前途的时候,还要看没有成为状元的大多数混的怎么样。在我们长久的观念中,艺术显然不属于有前途的专业。
那么情况是怎么扭转的呢?
二、时代的变迁
当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我们自然会追求精神需求,西方有所谓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而我们中国的管仲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身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的我,对这个是深有体会的。当然凡事有个过渡期,90年代以来的20年左右,全国人民都知道广东暴发户飞扬跋扈的嘴脸。我只能说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代人,穷怕的他们只知道一味追求物质。但他们的下一代经过了良好的教育,情况就得到了逆转。全国的大城市我几乎都跑遍了,我敢说广东人的综合素质现在可以说是排在前列的。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激烈竞争,也让人感觉到似乎人人都彬彬有礼。我一个同事,就因为学了一些服务态度,2013年回老家武汉开餐厅也办的风风火火。
我似乎扯远了,我的意思是,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经过十几二十年的过渡期,人文等精神需求也就显现出来了,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大道理说完了,我们还是要举例来作为强力论证的。
三、两个例子:培训老师与网络主播
我想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儿童培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近几年,只要是小区,周边甚至小区楼下就有很多儿童培训机构,至少北上广深是这样的。这些培训机构,除了传统的文化知识的课程辅导,其他的基本是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类的。前女友是舞蹈艺术生,没有成为最顶尖的那1%,按以前的观点来说要不转行,要不就找个富豪。但她却成为儿童舞蹈培训老师,工作两年左右已经月入3~4万,跟当时我从事10年软件行业的收入差不多了,甚至略高一点。而她们老板开的儿童舞蹈培训机构在深圳开起了连锁模式,据说年入9位数。我前文提到的被富婆包养的高中同学,据说现在也成为吉他培训老师,反正月入也颇丰。
我想举的第二个例子,是视频社交,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直播。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我们常说现在是全民写作的年代,但马上就要进入全民演员的年代了,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到一些大的直播平台,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开始,处于风口的一部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拿到头部红利,并积累一些先发优势,但最终大浪淘沙,还是要用质量说话的。我们可以参考自媒体,尝鲜拿到甜头的大多就是以前那些逛论坛发博客的人,然后引发自媒体狂热,似乎人人都要做自媒体赚钱,但最终还是以质量说话。直播也一样,当大家新鲜感过了,最终还是要用质量说话,这种情况下,专业的艺术生就比较有优势。
四、生态的变化
5g时代的到来,网速越来越快,网费也会越来越便宜,甚至可能发酵出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东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还是要说一下的,除了台前,很多幕后的东西也很有前景。比如导演跟编剧,以前不能拍电视和电影就基本废了,但现在却多了很多选择;而随着质量要求的提升,对导演和编剧的需求量也会提升。
整个生态链都会产生变化,我们会发现很多传媒公司,以前只能做明星的经纪人。但现在,他们做起量主播们的经纪人,主播的数量可比明星多的多。
整个生态链上有很多可作为,看你的想象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