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鲁迅先生,脑海中马上会跳出"鲁迅先生手中的笔,像一把钢枪,插入敌人的心脏"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读书时代老师讲解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万能金句,如果是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做阅读理解,这句话是答案里的必写句。听得多写得多,久而久之,一提到鲁迅先生或者看到鲁迅先生的名字,这句话就自动跳出来。
印象中鲁迅先生的相片永远是留着一字须,表情严肃,眼睛望向远方,神情忧郁。似乎随时准备提起他像钢枪的笔,戳进敌人的心脏。
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鲁迅先生多少有点像严厉的老师和不苟言笑的父亲,我们歌颂他、赞美他,但是我们不亲近他,甚至远避他。
对整天板着脸孔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世上本没有路,有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鲁迅先生,我们总是又敬又怕。再加上《纪念刘和真君》中大段的文章要求背诵,有时忍不住要责怪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经典给我们背诵。严肃、寡言和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这印象根深蒂固,似乎他从小就是这样,即使认识了《阿长与山海经》里天真烂漫的迅哥儿,又认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勤奋活泼的小鲁迅,依然不能改变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年纪渐长,读到《故事新编》,才发现,原来鲁迅先生也是很幽默风趣的。他像一个擅长说故事的老爷爷,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在他的笔下,旧人物有了新故事,如天天吃乌鸦杂酱面而留不住老婆的后羿,为国事奔波却被国民挡在城外不让进程的墨子,都让人啼笑皆非又禁不住思考。
这本《淮风月谈》是鲁迅先生自己编著的,书中的文章发表时均未署名鲁迅,而是用的笔名,从中看出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名字叫《淮风月谈》,其实无关风月。内容和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吻合,冷静、严肃、讽刺、攻击,书中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辛辣而入木三分,是鲁迅先生一贯的风格。文中还收录了鲁迅先生与人打“笔战”的文章,并附有对手的原文,对照起来看,对那个年代文人之间的笔战会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可能是因为凡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无论是口仗还是笔仗,都不见得有多高明,与街上骂架相仿,骂到后来,就变成你说我这句话错误,我说你那句话夸张,早已不记得当初吵架的原因,也已经没有吵下去的必要了,可当事人精力充沛,努力挑出对方话语的毛病,越战越勇,吵得难解难分,旁人看起来却乏味得很。
好在对社会现象的抨击,鲁迅先生是最在行的,所以这本书里,鲁迅先生描写和抨击社会现象的部分还是值得一看,文中的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也是真理。
这可能是因为,人事虽然变迁,真理却是永恒的。
by.林易子(微信公众号:linyizi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