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四章赏析
―――― 牧童对第四章的感悟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牧童以为第四章主要教导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法。若说顺其自然是老子的主张那么也不应忘了阴阳柔刚的对立却统一的思想也是老子的主张。有人认为锉其兑的“兑”是锋芒的意思,锉是打击的意思,这有点不太完全附合老子的顺其自然的意思。或许躲避来解释锉,对立面来解释兑,理解调合来解释解,小的对立产生的矛盾来解释纷,依其日夜更替来安排生活作息时间解释“同其光”,用同在地面生存同时单个的物质又是自然界(万象)的一份子来解释“同其尘”,以很深奥理解“湛呵”,以唯有这样或许才能和平共处理解“似同存”。
修路时弯急了加大转弯路面宽度,碰见悬崖陡壁时绕开,种庄稼要除去杂草,一应生物应昼夜交替产生生物属性,应区域不同有地域地理标志作物,灌木丛中荆棘丛生,落叶木林中却相对通透。这就是相生相克却经综合后和谐统一。
或许以“中药”为例来说明较为易懂一点。都知道是药三分毒,中药配伍是将不同的药按药性和数量进行搭配,通常一剂中药至少有八味以上,单一品种的中草药之间有“反”有“克”有“伤”有“生”的特性。经合理配伍便是救人治病良药,配伍不合适也是会死人的。在这里,单一的中药都有副作用甚至对不同的载体表现出的药理效果也绝不同,甚至有毒,但经“炮制”或合理搭配便可治病。而对这些“特性”的了解正是千百年来对其研究的结果。研究的目的就是“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为我用(似或存)。而研究探索的行为本身也是自然现象(自然万象)之一,或说都是“道”。
本章旨在点明人与道的关系,包括共存现象、探索的行为(也是自然万象之一)、致用的意识(不仅是自然万象之一,更是以人为主体的主观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