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地承认,看这部片过程,Sir的眼睛,模糊了三次。
如此猛烈而清晰的情感冲击,没几个人抵挡得住。
好电影果然不分国界。
但许多人都夸不到位。
来吧——
《出租车司机》
택시운전사
2017韩国观影人数第一电影。
2018韩国申奥片。
2017至今评价最高韩影。
于Sir而言,单海报那张占了半个屏幕的大脸,就足以把此片划到“必看”范畴。
演过朝鲜君王,总统本人,宋康昊这次当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这位普通的司机,将搭载德国记者欣茨佩特(Jürgen Hinzpeter)前往光州,面对韩国历史最黑暗一段过去——光州事件。
有必要理解这段历史。
1980年,全斗焕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后,开始严禁所有政治运动,大学查封,并颁布“非常戒严令”,将范围扩至全国。
5月13日,光州爆发大规模示威,全斗焕政权于18日至27日,派出特战部队封城,切断通信,暴力镇压。
过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出租车司机》主要讲的,正是5月19日至21日这三天发生的故事。
韩国司机帮助一名德国记者(欣茨佩特)纪录下光州事件真相,并成功从戒严的光州逃出。
这段虎口拔牙的影像,也成为当年光州事件的唯一报道。
就题材而言,《出租车司机》无疑是一部以揭露光州事件,批判、反省的韩式政治自黑电影。
但它好就好在,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呐喊。
相反,是以娓娓道来的姿态,谱写出一篇温热多于残酷的平民史诗。
故事主角是一名首尔出租车司机,金万燮(宋康昊 饰)。
普通人,求的是温饱、平安,他一心一意赚钱,寸步不离地守着女儿。
这时,他对运动的态度是不屑的。
一班没事干的学生瞎仗义。
上大学是为了示威吗?
成天示威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家伙们
字幕来自TSKS韩剧社,下同
意外的,他被(命运)推了一把。
听到有人出10万(韩元)高价,请司机搭去光州。
他饭都不吃,一溜烟抢客人。
他不知道光州发生了什么,去,就是为了赚快钱。
你看,配乐轻快,色调明亮,他高兴得跳着走路。
从首尔到光州,一路上,军队层层设障。
怎么回事?
去到光州,城市形如废墟,街上空无一人,落满传单。
光州和他想的不一样啊。
意外的,他又被(命运)推了一把。
一次“潜逃”未遂后,他被迫带着外国记者和当地人,近距离见证这场运动。
街上到处是标语,受伤的人越来越多,还听学生说,出租车司机因为载客被抓走。
困惑开始在他的心里滋长。
出租车司机做错了什么
出租车难道还分人吗
但他还是选择不追问。
别忘了,女儿还等着他回家呢。他还是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
即使第一次看到普通市民受到军队驱赶和袭击,瞥了一下,他找个角落,默默坐下,劝说学生和记者不要下楼,就在高处拍拍就好。
第三次,他被(命运)推了一把。
因同行的人想更近记录历史,万燮跟着记者来到示威现场,一下去,就被撞倒。
也是从这里开始,画面色调开始灰暗,预示着万燮正式被卷入这段运动。
可以看出,万燮从一个局外人,到见证者,再到影响运动的关键人,每一步,都有命运在背后使坏。
但他真是被动参与吗?
他其实有无数次机会转身离去,但要不就因为孤寡老人卧倒街头,要不就因为车上乘客(记者)还没有安全抵达说好的目的地。
他最后总是“被逼”留下。
表面上,《出租车司机》是借一个游历时代悲剧的第三者视角,纪录一系列被掩盖的“国家黑幕”,事实上,电影暗暗用力的,是一个普通司机在面对屠杀时,从怯懦到勇敢,从旁观到介入,依次渐升的人性音量。
不屑,疑惑,惶恐,震惊,愤怒……
宋康昊的眼神就是有戏
这才是《出租车司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平民视角。
它不吹捧英雄。
这位英雄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当英雄,甚至到最后一秒,他也没觉得自己是英雄。
它也不挑衅主义。
从头到尾,影片都没有向我们披露运动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于韩国历史的意义在哪,也只是蜻蜓点水地略过。
它不崇高,不宏大,我们看也只看到,一个有弱点,有自私的普通人,在被时代悲剧逼到死角后,迸裂而出的耀眼的人性光芒。
更可贵的是,这些光芒,也广泛出现在其他人身上。
它是邻居在万燮拖欠了10万块房租后让他继续住下去的嗔怒;
它是学生抗议者听到出镜采访后拨头发的臭美;
它也是德国记者被看穿袜子破一个洞后,露出尴尬的笑容。
一个看似悖论的常识是,韩国民族是全世界最爱国的民族,但同时,韩国电影也是全世界最爱黑国家的电影。
这是事实?
他们真的喜欢黑自己国家?或者说,这些电影的目的,是为了黑国家?
举两部被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改变国家的电影吧。
《辩护人》。
主角宋佑硕(宋康昊 饰),原来只是个高中学历的建筑工,为了生计,考上律师。
但当他看到一个只因为参加读书会的学生被捕被虐待,他挺身而出,是出于扳倒丑陋政客,还是人性的良知?
《熔炉》。
主角仁浩(孔刘 饰),原本进学校也只想着混日子,保住用钱买来的教师职位。
但当他看到一个个学生被玷污后申诉无门,他站出来,与学校,警察组成的黑幕对抗,是为了伸张正义,还是人性的良知?
回到《出租车司机》。
片中最让Sir感慨的一幕是——
好不容易逃出光州的万燮,一番举棋不定,痛哭流涕后,边喊着“女儿对不起,对不起女儿”,边调头回光州。
他知道自由是什么?他不知道。
他懂政治吗?他也不懂。
他只是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一班班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扣上“暴徒”,“叛国”的帽子,殴打之,枪杀之, 污蔑之。
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人性的良知。
今天,每每谈起韩国电影,第一印象都是:敢拍。
一部自黑片出来后,大家总是羡慕他们自由无忌的创作环境。
但仔细想想,我们受到震动的,真的是那些黑幕吗?
还是那些镶嵌在黑幕上的,人性的银边。
坦白讲,《出租车司机》离顶级韩国电影有不小距离。
你能看出电影有不少冲着你泪腺猛攻的煽情套路,但你就是忍不住流泪,就算你不是韩国人,就算你没经历过那段历史。
因为那是根植于一个生命内心深处的,对另一个生命被践踏后无法背过身去的同理心。
这才是韩国电影真正厉害的地方。
他们的电影,是对人的尊严有着敏锐触觉的电影。
他们呈现的,是一种出于生存,又高于生存的选择。
饭团,在《出租车》共出现三次。
初进光州,万燮接过路边少女提供的免费饭团,觉得不可思议,他躲在天台一角,不看街上被镇压的同胞,一个人大快朵颐。
在逃离示威现场时,他撞见那个曾提供他饭团的少女,满脸是血。
独自离开光州,面馆老板看他饿得慌,送给他一个饭团。
饭团是韩国最常见的食物,也是当时妇女给市民无偿提供的食物。
据说现在到光州旅游,饭店老板也仍然时不时会送饭团给客人,怕客人吃不饱。
这个看似平凡,饱腹的饭团,一次次蓄力,最终,成为让万燮掉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白了——
一个济世的善良,是由无数个小善意汇集而成。
一个伟大的勇敢,是由无数个小勇敢锻造而立。
同理,国家的反义词也不是个人。
相反,正是一个个渺小的有血有肉的个人,才能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要说大,你得看到小,懂得小。
Sir以为,这才是韩国电影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们爱国也好,黑国也罢,但骨子里不磨灭,是对一个个活人的尊重。
反观我们的“爱国电影”,那些嬉皮笑脸的裤裆藏雷,一枪命中七百公里人头的伪主旋律就不提了。
不缺钱,不缺人,号称要输出中国文化的《长城》。
里面的人是如何“爱国”——
像一个个被调了烈士档的机器人偶,前仆后继,抢着牺牲。
当死亡变成一种表演,一种奇观,死亡,也就失去重量。
回到《出租车司机》。
一切,不言而喻。
再进一步,反思现实,今天我们谈爱国,该怎么爱?
键盘爱国?抵制爱国?暴力爱国?
《出租车司机》最催泪的一幕是最后。
当年主导此次报道的德国记者,对着镜头说,很想再见到故事的原型人物金四福一面。
如果能再见到金四福,我会欣喜若狂,如果能那样我会马上一口气飞回韩国的首尔,坐上你的的出租车,看看经历变化后韩国的模样
Sir看到的是,一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爱。
是的,这部电影说的,都曾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这是当年的现场。
这是当年的他们。
左边为记者原型,右边为司机原型
终究,人不因贫富而贵贱,人也不因国籍而善恶。
人性是我们的来处,人性,也是我们的归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韩饭网搜“出租车司机”就有。
编辑助理:库布里没有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