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动不动就吃饺子,在物质丰富的年代,被看作是饮食贫乏,但在历史上,能吃上饺子就是物质丰富的体现。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中国人吃的还是小米和高粱。我们有一首伟大的诗歌叫《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黍和稷,可以理解为小米和高粱。到了汉朝,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加入了小麦,磨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进展,磨出来的小麦面粉和水混合时,蛋白质能够形成富有弹性和可塑性的面筋,做出面条、馒头和饺子。
到了公元2世纪,中国的高级饮食和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等地区一样,青睐小麦,低端饮食主要靠大麦和黍。高级饮食在饮食的变革中很重要。作者介绍,“高级饮食是饮食变革史的引擎”,因为富豪权贵有钱建大厨房,资助烹饪创新,所以,大多数饮食变革都是在谷物烹饪的高级饮食中产生的。
在汉朝,人们已经会用长时间加热的方式将肉软化,使用锋利的刀具处理肉。比如,饺子就是捏好的面团里包着肉,肉馅像苍蝇脑袋一样没多大,但再小也是块肉,肉切碎了,加上葱姜去味,包上饺子皮,然后烧锅,
“火盛汤涌,猛气蒸作,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及及,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
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文学家束皙写了一篇《饼赋》,面饼的饼。文章热情地颂扬了面条和饺子,作者说,四季应该吃不同的食物,春天吃馒头,夏天吃饼,秋天吃发面,冬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但一顿饺子是“四时从用,无所不宜”,也就是说,一年到头吃饺子都是好的。西晋时代的人们还跪坐着进食,面前放着一张案几,用一个漆盘,装上饺子,用筷子夹着吃。这就是公元3世纪,我们祖先吃饺子的场景。不过,请记住,在汉朝以及西晋时代,能吃上面粉的还是富裕人家,大多数贫苦人还是以小米和根茎类植物为食。
从黍类饮食转变为以小麦为主的饮食,是中国高级饮食演化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