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写作概念小说《写作学院》第一章:写作,从小白到高手路线图
6.写作,从小白到高手路线图
徐雅和姜云一起在书店里选了几本写作的书,两人来到书店对面的米洛西餐厅。
“到底是谁呀?”两人在包间坐定之后,徐雅问姜云。
“来了。”这时候,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士推门进来。
“晨刚学长?”徐雅很惊讶,是读硕士时,高两届的学校前辈。
想到姜云创立的“晨云读书会”,名字原来是这样来的,徐雅看了看姜云,眼神意味深长,意思是,“你够可以的,一点也不透露给我。”
姜云显然读懂了她的话,也用眼神回答,“不是你想的那样。”
徐雅不信,“明明就是那样。”
“你们两个在说什么呀?”赵晨刚看了她们俩的表情笑着说到。
“没什么,徐雅要建一个写作群,邀请你参加。”姜云转移话题。
“写作群吗?”赵晨刚很有兴趣。
“学长参加,会让我紧张。”徐雅的第一反应。
赵晨刚在学校的时候,就非常优秀,学习好,文章也写的好,研究生要求一个人发表两篇论文,赵晨刚发表了十几篇。
徐雅和姜云上研一的时候,赵晨刚就给他们上了好几次课写作论文的讲座。
徐雅知道,赵晨刚在学校的时候,就自己进了一些小食品,在宿舍开了个小卖铺。事情随小,这就是商业素养的萌芽,他一边做,一边记录开店经验,随着实践的增多,他的经验也在增长,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书店。
赵晨刚喜欢读书,坐拥书城,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记录,赵晨刚的商业见解也在增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他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五本书了。
“紧张什么?有高手指点,这样你才会提升的快呀。”姜云说。
“写作社群,我很愿意跟你们讨论,互相学习。”赵晨刚依然儒雅谦虚。
“学长,能说说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怎么能从小白升级到写作高手?”徐雅说。
“高手,算不上吧,我是一直喜欢写,每天都写,习惯了,时间长了,就积累起来了。”
“我也有一直写日记,怎么就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呢?”徐雅疑惑。
“写作,其实是分阶段的。”赵晨刚认真的讲给两人听。
“分哪些阶段呢?”
“就拿写千字文来说吧,你不是要写千字文打卡吗?第一阶段,是散点罗列,或者说是流失帐,也就是,你写一些碎片化的想法,或者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点顺序,把你做过的事情,见过的人,读的书,有什么瞬间的想法,就那么一条一条的列出来,没有任何组织。这是写日记常见的状态,也是一种自嗨的状态,写出来的大部分是个人成分的内容。”赵晨刚解释。
“我好像就是这种写作状态。”徐雅说。
“所以才让你来这里。”姜云说。
“第二个阶段,是传递信息,你写这篇文章,是有要传递的特定对象,告诉他们一些信息,常见的书单,影单,剧单之类的文章都属于这种。就说书单文吧,文章中就某个主题,介绍一系列的书本,每本书只介绍主要的内容提要,供人们做选择参考。”赵晨刚继续讲解。
“我现在就常常写这类文章,书单介绍。”姜云说。
“第三个阶段,是逻辑结构阶段,就是写文章要有主题,内容之间要符合逻辑、有结构,你常常需要在确定要写的主题之后,搭好结构,才往里填充内容。就像王竹利老师书里说的,积件化写作,把内容按照文章逻辑结构的各个部分堆积在一起,进行组装。
“那本书,我们刚刚已经拿了,《碎片与重构》。”姜云指了指放在一边桌子上的书袋。
赵晨刚点了点头。
“那第四阶段呢?”徐雅好奇。
“第四阶段,是个性化改写,你自己对逻辑结构熟练了之后,就可以加入个人化的内容,让文章里融入自己的风格。”
“姜云的书评,有属于第三阶段,很有主题和逻辑的内容,也有些文章达到第四阶段,已经很有自己个性化风格的内容。但是还达不到第五个阶段。”赵晨刚看了看姜云说。
“我的状态还不稳定,写的时好时坏。”姜云对自己也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当然,每个阶段,都需要不断的记录、分析、反思,梳理你所用有的资源,你能进行的行动,还需要借助已有的模型。”赵晨刚说。
“已有的模型?”徐雅眼前一亮,“是类似于三幕结构那样吗?罗伯特·麦基书里讲的。”
“那是更高级别的模型。这个后面再说,你现在要做的是,先梳理自己的资源,内外都要做,内部资源是你自身的成长历程,学习、工作、生活中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外部资源是,你做过的事,认识的人,你对他人的影响力……慢慢梳理吧,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梳理过程。”
“第五个阶段到底是什么呀?”徐雅着急。
“第五个阶段是创造性重组,就是当你有了一个要写的主题之后,不需要运用别人的结构,而是自己可以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自己创造所需要的结构,让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恰当的融合在一起。”
“这个听起来好有吸引力。”
徐雅感觉今天收获很大,也对赵晨刚充满敬佩。
“学长,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出门的时候,徐雅笑着说。
“眼前就有一个。”赵晨刚用眼角轻轻撇了一下姜云。
“你还说没有,看学长看你的眼神?”赵晨刚走后,徐雅追问葛云。
“真的没有啦。”姜云还是不承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