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69f6b8b1ec796c55.jpg)
最近一段时间,空气质量好了,雾霾没就踪影,很开心。可是想想雾霾肆虐的日子,就很难过。彼时各地中小学校根据上级要求纷纷放假。某市区一中学领导没有认清形势,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给学生放假,结果被学生告到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受到处分。事后有不少学生非常怀念有重度雾霾的日子,因为可以不上学了,并且还可以让学校领导吃到处分!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不禁会问,我们的学校怎么啦?竟然让学生憎恶或畏惧到如此程度?
看看我们的中小学校,看看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忙忙碌碌的师生,看看如履薄冰压力山大的校长,看看我们忙碌却不一定充实也又不一定快乐的学校生活,你就不会奇怪这些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离奇的想法,但同时你又不知道该去怪罪谁。教育者个个都像一心想复仇的唐吉坷德,全副武装,拔剑四顾心茫然。有句话流布甚广,“只有分数到不了明天,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这是一道近乎两难的选择题。学校要什么?素质?质量?没有质量,谁都不会答应!要质量,非得抓紧时间,非得加强训练不可;但抓紧时间、加强训练,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势必会受到学生的反抗;抓得松了,家长不乐意;抓得紧了,学生不答应。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像是戴着手铐脚镣的舞者。这多像旧式电影里的场景——革命先烈戴着手铐脚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所不同的是,革命者活得伟大,活得有未来有意义;而我们却活得憋屈,在黑夜里做毫无意义的挣扎。
教育本该是这样吗?教育的初衷呢?教育该遵循的规律呢?当全社会都来给教育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当谁都可以对学校指手画脚的时候,谁来想过这样的问题?万事万物都是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的。《庄子·天道》里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意思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而教育成为今天这样,谁是第一个破坏规则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5f2a5f1b1b1274c4.jpg)
《吕氏春秋·察微》里记载了这样的一段文字: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对于同样是好人好事,孔子对这两个学生的做法给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肯定子路,否定子贡。否定的理由是“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这意思是说,拿回了赎金,对于道德品行没有损害,不拿回赎金却会让鲁国人此后不去赎人了。肯定的理由是“鲁人必拯溺者矣”,也就是说,鲁国人从此后一定会勇于去拯救落水者了。孔子从一件小事情上看到了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子贡破坏规则,很容易成为一种坏风气的始作俑者。
想一想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真有这样的情况。有学校规定5点半起床,有些班主任老师怕学生来晚,干脆定我这个班5点20起床。结果规定5点20起床的班级受到表扬,大家于是纷纷效仿。真正坚持5点半起床的反而受到了批评。追求绝对强,只能让人越来越疯狂!长此以往,可能还会有人规定起得更早。现在你该明白文章开头提到的学生憎恶或畏惧学校的原因了吧。
一个破坏规则的现象被肯定,其产生的蝴蝶效应会很可怕。就好比带病坚持工作如果受到表彰奖励,那么有病请假就会受到批评和唾弃;遵守规则的反倒成为受害者,违反规则者却大行其道。这种风气得到张扬和推广,能裹挟着一众人马呼啸前行,是由于总有人借突破常规来满足一己之发展,进而占据道德制高点,使人无视整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芸芸众生不明就里,不探究竟,也无从选择,只有随从。
如此以来,我们的路会越来越难走,以至于到最后无路可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尘世,我们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走在别人的路上,到最后我们个个终将无路可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097/4fcfc3569f0fb5e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