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了课题研讨会,听得时候似懂非懂。很多词都没听过,理解起来有点费力。引我前行,算是我踏入课题、论文的引路人角色的领导——刘校在一旁耐心地解释给我听,会议结束后还细心的发来几位课题汇报员的ppt给我,那是他课题会议中途特地去跟他们要的。昨晚到家后充了手机电又把会议上几位专家的录音点开来听,一遍听不懂就再听一遍。ppt也一个个打开,找到自己听不懂的点,买资料去填充自己脑袋里空白的地方。
幸亏是有ppt,能让我对症下药。重新看过一遍以后,才明白项目化学习这个概念。我的理解可能并不全面,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活动实践学习。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完成不断深入的项目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最终有所感悟,从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当然,若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就更好了。当时听到这里,我就记起上次的心理研讨会,也是提倡打破学科壁垒,倡导心理课多以体验、情境、活动为主。如此可见,课题《劳动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是可行的 ,劳动是个社会性活动, 人又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劳动本身就是个典型的现实生活情境,工作是劳动、做手工是劳动、甚至学习也是劳动的一部分。如此,不是刚好和心理课中的体验、情境、活动不谋而合吗?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合作意识、收获作品和感悟、创新劳动作品,打破学科壁垒,在快乐中学习,达到育人的目标。
想到这里,那么项目化学习究竟如何开展呢?首先,要考虑到前人是如何定义项目化学习的。托马斯将富有成效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定义为:(1)以课程为中心;(2)围绕引导学生接触到核心概念或者原理的驱动性问题来组织;(3)重点在于包括探究以及知识建构的有建设性的调查;(4)学生驱动;(5)真实性,提出发生在真实世界的问题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第三点,探究以及知识建构的有建设性的调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前,要事先做好整个项目化学习的知识结构框架,每个阶段的活动任务既要以知识框架为地基,也要提前考查相应的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那学生在第三点需要做什么呢?是在项目活动中,自发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做好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准备并提供辅助,最后落实到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创新素养上吗?如此又如何去评定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符合教学目标的呢?表现性评价是个合适的评价手段,若只有表现性评价,课题就缺乏说服力。在我的课题开展中,我要如何去保证我的课题是有时效性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估和课题的评价方面也是我接下来要重中之重学习和深挖的。
早上,利用课余时间,还观摩了会儿优秀学校课题的活动开展,也学到了不少。因此,更加坚信我的课题是可以进行下去的。遇到问题,真是个好现象,说明我又能学到东西了。发现问题,立马就去尝试解决。千万不要犹豫不前,犹豫就会败北。就像我的孩子们鼓励我那样,人嘛,就是应该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