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国学经典简友广场成长励志
《道德经》学习第六十一天

《道德经》学习第六十一天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00:35 被阅读6次
    《道德经》学习第六十一天

    今日学习《道德经》天下篇的第7章“天长地久”。本章老子从天长地久的现象出发,指出:天地是为了维护万物而自然长久存在。因此,圣人从中领悟到了长生久视的根本,就是大道的精神:无私。道者同于道,所以,无私就是得道、得一的最关键。

    【正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直译】 

    天地长久以来就存在了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所以才能做到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领先

    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保存

    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

    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私

    【我所悟】

    人类善于模仿,更善于创造。感悟天地之道,是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人内心深处的期盼。结合人类社会实际我们的先人走出了圣人之道。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人们从天地万物中感悟的“道”意,结合了社会生活的需要,或者说结合社会发展之“道”,那么他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像“老子”“孔子”“墨子”等等走出自己之道的人类智者,为生存、搏斗而创造的各种拳法、掌法、棒法、现代化武器等(道在有的时候显化的是“法,有时候显化的是由“法”而生的物),以及和平年代为养生而创造的各种导气调息之法、滋补调理之道等等,都是人们从生活环境中总结、感悟而来。通过圣人学“道”的方式,感悟自己的人生。平凡的生活更多的感触是理解、忍让之后的得失。理解是一种道,忍让也是一种道,不是什么都可以忍让,身处环境不同有不同的忍让之道。社会中存在的就有它的“道”理,当它的存在不符合社会发展之道,人类伦理之道,那么它就会被社会大道粉碎。就像人类因破坏自然之道而被大自然大道无情碾压的那些事、物。“以退为进”是一种处事之道,先有恰当的“退”,这种退必须符合特定环境中退的道理才能达到达到海阔天空,退的时机、方法没有道理,“进”也就遥遥无期了。大道理我们都能明白,应用之妙却”存乎一心”,需要我们领悟其中的奥秘。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

    大道无私。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全文81章中,找出一句与“后其身而身先”,有类似含义的句子。

    第67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意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成其私,指的是什么?

    从字面看,成其私就是达到自己的目的;私指个人的目的、理想。而圣人的私,就是长生久视,与天长地久类似。即不是肉体长存,而是精神长存、复归于樸。

    【续读札记】

    《道德经》这章的奥义是:无私合于大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是谓玄德”,这就是大道的无私、玄德。只不过,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天地还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本章先描述现象,然后抽象,熟读之后,会不知不觉地从中领悟出得道、得一的关键,就是无私、无我。这,始终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文法。

    既然无私合于大道,那我们在生活之中怎样才算得上无私呢?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才算得上无私呢?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财货有余,非道也哉。可以从这些金句中理解出来无私的内涵。

    开篇第一句:天长地久。说的是天地长久以来就存在了。

    老子是反觀自然和效法自然的。说是反觀,而不说察,指的是不仅仅看到表面的、形而下的现象,还深入反思背后的形而上的机制。但是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先以现象举例,然后觀背后的无形的大象。这样大家也就自然学会了老子的觀察有无两端的思路。

    整个《道德经》的终极目标在哪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如何能达到呢?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以天地之大象自然也在老子的觀察和思索的范围之内。所以,他必然觀察到,天地是长久存在的。人类的寿命最多也是两个甲子的天年,为何会导致如此的差距呢?

    从科学看,天地存在了多久远?现代科学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在距今2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距今约有140万年的时候。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长期演化,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可谓天长地久。

    如果从老子的角度看,天地存在多久了?这显然是个有趣的问题,应该能在古籍之中找到答案。在老子那个时候,应该能明确知道夏商,知道黄帝,知道伏羲。黄帝大约是距离我们4500年,伏羲有大约7、8000年。所以,至少老子知道,天地存在几千年了不成问题,而当时人类寿命大约在100岁不到,孔子才活了70多岁。相对而言,天地也比人类寿命长多了。

    可是,为什么人类不能如天地一样长久呢?于是,老子就有以下的哲思。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才能做到长久存在。

    不自生,指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或者生命而活着。老子经过了内心的反复思索,终于在某个时刻,内心明了了天地长久的奥义。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而活着,所以万物寿命可以很短,此伏彼起,但是天地必须为了万物而长久存在:生之、蓄之、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亭之、毒之。

    而为啥人类如果效仿天地无私,是否就能如天地一样长久?

    《礼记·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是三无私。老子从天地无私,领悟到,人如果想要长生久视,也应该效仿天地无私的精神、品格、氣质,这是认知的飞跃,自然流出的真知。知行合一,效仿天地无私的品格行之,深矣远矣,自然具备了玄德、厚德,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学习第六十一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kj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