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一个公益助学活动,有些话有些憋不住。事情源于资助的孩子上学之后。
我收到了孩子父亲的微信,微信里问我:“买什么好?”
这是在孩子上小学入学没多久,就在九月里的某一天,收到的孩子父亲给我的短信,告诉我孩子学英语有些吃力,问我“买什么好?”
直觉让我有些不悦,因为我相信孩子父亲是暗示我他想给孩子买个广告里常见的学习英语的机器,“so sasy”嘛,而他显然是希望我出费用。
小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并非送不起。只是,他的心态让我有些顾虑。
其一,我自己长期在小学教书,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也只是在三年级才把英语作为必修课。我相信西部地区的小学一年级,英语不太可能是必修课。
其二,即便是必修主课,也不一定要买什么工具吧?我们小时候上学买过什么辅助工具呢?有学校、老师、课本,虽然学习条件算不上优越,但只要上课专心听讲,不会的多向老师请教,课后多复习,多下些功夫,也是能学好的。
我与他有了下面一番交流。
我收到他这样的短信:“不会读,要被老师站外面……”
这是我第一次回复他:“孩子才入学,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你们不要太着急。以后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多请教多复习,应该能跟上的。”之后,很快他这样回复了我:“不会读,要被老师站外面。”
这话说的,可能不少人会动恻隐之心。不过,我更想到,怎么他就不把关注点放在怎么激发孩子发愤图强呢?他知道我是老师,怎么不想着向我讨教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只从物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且,我觉察到了他的一丝小心机,一种充弱者博同情的心机,以及我被算计的感觉。
孩子父亲很快发来回复:“姐,你看买个点读机好不好?”
这是我又回复他:“一年级英语应该以听说为主,不会太难,上课专心听,回家多读,应该能跟得上。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向老师请教。”然后,就收到了他的这条短信,他终于直接说出买点读机的话题。他应该感觉得到我的态度,但显然他不接我的话茬。
对此我没有客气,我觉得有必要明示他了。于是我明白跟他说:“告诉女儿,我家姐姐学英语没有买过什么点读机,好孩子学习靠自己努力,而不是指望什么点读机,我家姐姐到现在用的还是65块钱的手机。”
这条短信发过去,他表示了感谢后,便匆匆下线了。
我的本意是因为他们劳动能力受限,所以愿意尽自己一点儿绵薄之力帮助他。可是,似乎他有一种依傍了大树的希冀,试探着自己是否以后可以多一个钱包了。
我几乎可以断定,今天满足了一个点读机,下次可能他就需要定位手表,还有学习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好多东西都可以打着学习的旗号索取。
甚至,会不会发生将来有一天,他以让孩子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之类的话,以他的弱势而“要挟”我的善良?
他不知道,其实我的慢性病复发时我也是咬牙坚持工作的,我的收入也并不高,我在城市里也并不是富人。
当有人帮助他的时候,他坦然接受,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如果觉得自己从此多了一个财神,可以不劳而获许多意外之财就不合适了。
可以获得,但要懂得知足,要懂感恩,更要懂得自己依然有着自强的责任。
事后我庆幸自己当时的理智,虽然理智得近乎冷漠,但如果我不是断然回绝,而是一次次迁就他,我想,他的身心健康的女儿可能也会渐渐滋生出不劳而获的思想,感恩之心更难养成。
在某个时刻,不要因为自己缺乏原则的善良,滋生纵容了对方不该有的欲念;不要让我们的善良,成为“勒索”我们的筹码;也不要让自己的善意,却无形中伤害了对方。
曾经不止一次见到新闻报道,被资助、救助的对象渡过难关后,从不感恩救助者,令救助者十分心寒,这类事件也引发过大众的热议。错误自然在于这类的被救助者,但我想,救助者,也最好能明确自己应有的立场,自己也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否则,自己的善行,可能也在伤害着被救助的对象。
想起一个作者说起过她在国外做善事时,直接将礼物送给了被资助的孩子,而被外国同事立刻严厉制止,因为他们坚持不能让受助的孩子不劳而获,主张让孩子凭简单的劳动赢得礼物。
这种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做善事,绝不要羞于坚守原则,该坚守的不能含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