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这个故事前文讲过,但是我觉的放在这里更合适:)
我有两个小伙伴小A和小B,小的时候他们家里都非常穷,但他们对困难生活的看法却完全不一样,应对的方式更是大相径庭。
这种大相径庭在十余年后,造成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境遇。
小A的父母,把困难的家境归结为社会不公、时运不济和亲友的冷漠。
每当遇到困难,总是怨天尤人,当别人施以援手,也从不知感恩,而是抱怨人家帮的太少;别人家里有点好事,就犯红眼病,到处说人家闲话;谁家里遭了灾了,他们恨不得敲锣打鼓放鞭炮,巴不得人家过得比他还惨。
小A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因为家庭困难,给他减免了一半的学费,结果他母亲一句谢的话都没有,还破口大骂学校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全免,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还有一次,小A在外面把同学胖揍一顿,人家爹妈找上门来,他爹当着人家的面就给A一个大耳光,人家一看这样,也就不说什么了。
不过等人家走后,他爹一般情况下,都会得意的补上这么一句:这他妈才是我儿子!
而小B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有手有脚,心智健全,不比谁差,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谁帮助了他们,他们都记在心里,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回报;邻居家有了困难,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上一把。
一晃十多年过去,小B和弟弟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后来又读了研究生,考上了公务员,在大城市成家立业,把父母接到身边颐养天年,老两口含饴弄孙,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而小A,高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去混了黑社会,在一次械斗中失手砍死了人,判了无期,而他的父母,至今还在家守着三间破瓦房,打打零工勉强度日。
有人说,这是病,得治!
有人说,这是报应,活该!
阿德勒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风格,所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也叫活法。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在自卑感的驱使下去追求优越,但是大家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自认为优越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式自然也千差万别。
所谓的生活风格,就是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疏解自卑的方式和方法,是我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小B同学独立自主、心存感恩,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明天的幸福,所以好好学习,努力奋斗。
小A同学心中则充斥着对社会的不满,总想不劳而获,所以不思进取,混一天算一天,用自欺欺人来麻痹自己,疏解可怜的自卑。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是非伦理观念。
为了让大家有个深刻的认识,我请二位小伙伴作为嘉宾来客串一下。
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
A:穷鬼一枚,爹妈没钱没本事,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就是拳头比别人硬一点。
B:家里是困难一点,但我头脑正常、四肢健全,不比谁差。
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A:反正没啥本事,混吃等死呗,过一天算一天,万一哪天天上掉下个馅饼,没准也能发个财,要是老子哪天发达了,哼哼!
B: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回报父母,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
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人是什么样的?
A:社会是不公的,亲友是自私的,未来是看运气的。
B:社会是公平的,谁也不欠谁的,未来是自己努力创造的。
是非伦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A:占便宜是对的,吃亏是错的!
B: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好了,客串到此完毕,此时你大致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这两位仁兄,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另一位却在上演监狱风云。
生活风格的形成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和弗爷高度重视早期经验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儿童幼年的生活经验,对生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主要形成于童年早期,即四五岁之前。
小朋友们在生命的最初四五个年头里,为了克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充分利用遗传得来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习得的生活经验,不断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问题和困境。
有的小朋友会使用积极的方式解决,有的则习惯用消极的手段应对。
记得小时候,小A和小B一起在大院里玩,推倒了一辆自行车,两个人都被砸了,小B哭着跑去叫爸爸,承认错误并寻求帮助;小A则拿起一根棍子猛敲自行车,叫丫砸我,叫丫砸我,老子砸死你.......
在不断应对、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并不断修正而逐渐固定下来,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
小朋友们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活、成长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
家庭环境:
在四五岁之前,小朋友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在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环境因素中,家庭首当其冲。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高度重视了遗传的重要性,这一点,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但是,在认同遗传基因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后天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小A同学落个牢底坐穿的下场,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他父母的教养方式。
有人说,这样的父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正常的父母是不会这么教育孩子的,那我再讲一件事情给你听。
前不久的一天早晨,我开着我那辆车龄10年、半年没洗过的老爷大众送儿子去上学,在一个路口,当绿灯亮起的时候,起步通过。
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黑色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到我的车前。
我一脚急刹,脸差点贴到挡风玻璃上,终于在离闪电一又三分之一公尺的地方停了下来。原来是一个穿着黑衣服的胖大姐,骑着电瓶车,带着一个小男孩。
正当我摇下车窗要安慰安慰小朋友的时候,一句市骂破空而来,XXX,你眼睛瞎了啊......
大姐好像是你闯红灯吧......
我还没缓过劲来,又是一句:开车了不起啊,有钱了不起啊 ......
这就冤死我了,我这辆破大众已经开了十年,将近半年没洗过,没事我都不好意思开出门,大姐你哪里看出来我有钱......
随后大姐狠狠的吐了口唾沫,翻了个白眼,带着小朋友一骑绝尘,扬长而去!
值得庆幸的是,她带着手套,不然应该还会赏我一个中指,不知道她会不会跟小朋友说一句,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随后的一整天我都很郁闷,倒不是因为被闪电欺负了,而是觉的电瓶车后座上的小朋友太可怜。
这件事情,对于我尚算强大的内心算不上啥,但是对那位小朋友的心灵,何止是一万点的伤害。
真的无法想象,这样的母亲,会让这个孩子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又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满腹牢骚,甚至仇恨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吧。
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A。
除了父母的生活风格,还有很多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生活风格的形成。
社会地位:社会底层的家庭,忙于解决温饱问题,往往会疏于对孩子的教养;中产阶层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相对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
另外,有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家庭,由于物质条件过于优越,反而会放松对孩子个人素质的培养。
其中的翘楚人物,自然是京城银枪小霸王,天一同学!
家庭结构:单亲家庭、三口之家,还是四世同堂,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往往比一般孩子脆弱和敏感,容易受到创伤;而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则会因为“隔代亲”而对孩子过分溺爱。
教养方式:很多家庭都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忽视,要么过度关注,这两种教养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问题少年。记得我和弟弟小的时候,我妈一直说一句话,你们兄弟两个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可以自由发展。事实也是如此,细节上很少管我们,但是要是犯了原则性错误,绝对屁股开花。
事实证明老太太的教养方式是无比英明的。
出生顺序:独生子女一般比较自我,老大一般比较独立,有危机意识(被抢过生意),老二则依赖性较强,不思进取的较多。记得当年离家上大学,我爹把我往学校一扔就走了,直到毕业才来接了我一回,而我弟弟,我妈每个学期都要从徐州赶到南京去给他洗两回被子......
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和睦的孩子有较强的安全感,容易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反之则不安全感较强,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社会环境
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朋友,因为爹死得早,和老娘二人相依为命。
一开始,他们住在坟地旁边,小朋友没事就去看出殡,回到家里就学人哭丧......
老娘一看,这不行,一咬牙,搬家!
于是搬到了集市上,小朋友很快学会了吆喝叫卖:大爷,进来玩啊!(不对,是进来买啊......)
老娘一看,这也不行,一跺脚,继续搬!
这回搬到了杀猪铺子边上,小朋友天资聪颖,很快学会了......
没办法了,只能继续搬,搬到了文庙旁边(学区房),小朋友每天看着官员祭祀行礼,逐渐变得知书达理。
终于搬对了!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位伟大老娘的三次搬家,因为这个小朋友姓孟,叫小轲。
这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三次搬家,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先贤,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
在几千年前,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就知道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前几天,有个房产中介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买一套工业园区的房子。
我在古城区,住着一套140多平的大三房,小区环境不错,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儿子也在附近上学,上班地铁直达。
本来根本没有换房子的意向,但是中介一句话就勾起了换房子的念头:“你住的小区生活是比较便利,但是小区的业主素质比园区差了一大截,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建议你考虑一下。
想一想确实如此,园区很多小区,以公职人员和企业白领为主,我们小区里拆迁户、做小生意的和群租户比较多。我儿子在这个小区长大,都上一年级了,都没在小区里交到一个能玩到一起的朋友。
嗯,我决定时机成熟时也效仿一把圣人的老娘,迁上一回。
学校环境
今年9月份,儿子入学,就读的是一所本市数一数二,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小学。
开学之前,所有新生家长接受了一天的培训,那一天听了些啥我已经差不多忘光了,但是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我毕业于同一所高校的心理学系,她说:“你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但是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基本上都已经形成了,一旦学习生活开始,你们之前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会统统暴露出来,学校的任务,就是尽量纠正孩子们已经形成的坏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很庆幸,把儿子送进这样一所学校。
孩子的入学年龄是6-7岁,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不一样,所以生活风格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有的孩子能很快的进入角色,适应小学生活,但有的孩子就是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有的孩子,因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而缺乏安全感,进入学校后就很难和同学建立亲密关系,无法和他人合作,心理敏感容易受伤,如果不加干预就会变得偏激、易怒,甚至会逐渐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有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溺爱,进入学校就会表现出自私,自我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等问题行为,而很难和同学和睦相处。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在当代社会,应该加上“立心”二字,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应该是发现孩子已经形成的不良生活风格,并把它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因为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一块潮湿的陶土,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将它捏成想要的陶胚。
当孩子逐渐长大,陶胚逐渐变干,想再改变形状就不是捏捏的问题了,可能需要凿子、刀子,或者更残暴的工具。
当孩子长大成人,就相当于陶土烧成了陶器,想再改变形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学校,就是在陶胚进炉烧制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尽最大努力,降低烧出次品的几率。
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XXX有今天,都是丫自找的!如果阿德勒到这句话,一定会立马爬起来为这句话疯狂的打call。
阿德勒认为,在人格中有一种自由的成分,让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生活风格和虚构目标之间自由选择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组合。
这种自由成分,就是创造性自我。
和弗爷坚定不移的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被动的,由潜意识、本我的力量所驱动不同,阿德勒认为人是在有意识的自我的主导下,创造性的选择自己生活风格,直接参与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
所谓我的生活我做主!
某日,在小区里听到一位女士在数落老公:你看看,我的小姐妹XXX,嫁给XXX才三年不到,又是小别墅,又是大奔驰,我嫁给你8年了,还住着个两室一厅,开个四手桑塔纳......
她这位小姐妹我认识,在我们小区的别墅区有一幢独门独院的小别墅,平时一副贵妇打扮,开着一辆70多万的大奔进进出出。
他们家炒鸡有钱,我一直这么认为!
前段时间,准备给老婆儿子做一顿中秋大餐,到楼下菜场去买菜,看到这位女士在买牛肉,一个牛腱子只肯买一半,老板不肯卖就吵了起来。
老板急的脸红脖子粗:你你你,这么有钱的人,每次就买半个牛腱子,那半个你让我怎么卖......
这位姐姐走后,一位百事通大妈开口了:她有啥钱啊,每个月和男人赚的钱,都不够还房贷和车贷的,物业费都两年没交了......
嗖得斯奈!
一家量入为出,虽然房子小点,车子差点(四手的......),但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每天有鱼有肉营养丰富,隔三差五下个馆子,偶尔还能带孩子出去旅个游。
另一家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却背着几百万贷款,整天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牛腱子都按半个买,偶尔有点闲钱,还要整两件充门面的衣服。
阿德勒说,这都是自找的,而且是创造性自找的!
阿德勒的这一观点,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研究者,他们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冲突的重要性,而是开始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据此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自我心理学。
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下一篇要介绍的,八大阶段心理危机理论的提出者,埃里克.埃里克森。
呃呃呃,打个预告:)
网友评论
真的无法想象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朋友,因为爹死的早
死得早
过来找俩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