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胸怀天下
1898年,阿德勒的第一部著作出版。
不知道是否和中学时曾被老师建议去作鞋匠的阴影有关,这部著作的名字叫《裁缝行业健康手册》。
彼时的奥地利,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冲击,制衣行业陷入熊市,企业主们只能靠压榨和剥削工人来赚取可怜的利润。
裁剪工人的生活悲催异常,他们收入微薄、工作环境恶劣,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经常领不到工资,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们的职业病发病率奇高,寿命也比正常人要短很多。
阿德勒通过这本书,呼吁政府重视、关爱裁剪工人,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下面的一段话,大家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无比熟悉,特别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法律工作的亲们。
阿德勒提议:政府应该制定保障工人权益的劳动法案,推行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限定工作时长、禁止计件工资、改善工作环境......
我的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码字只是爱好),以上一系列举措,是我国最近十来年才逐渐开始重视,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及《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文件颁布后,才逐渐得以推行的。
但是100多年前,一个尚未成名的年轻医生,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系列观点。
阿德勒的这一段经历和心理学实在是沾不上太多的关系,写还是不写我曾纠结了好几天。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
因为它应该被写出来,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这部充满着关爱的作品,体现了阿德勒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
阿德勒认为,医生应该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关心劳苦大众的健康,而不是醉心于研究和诊断。从这个角度上,毛爷爷评价白求恩大夫的那句话,似乎也适合阿德勒。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初识弗爷
1902年,维也纳《新自由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评价了一部伟大的巨著——《梦的解析》。
此文用洋洋洒洒的语言,对弗爷的开山巨著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点评,我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没能找到这封信的原文,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作者的观点。
这句话很简单,就五个字:严肃的扯淡!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何方大神,已经不可考证,但这位仁兄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会给精神分析学派、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因为文章发表后不久,有一位年轻的医生看到了这篇文章。
这位医生的名字,叫阿德勒。
阿德勒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刻作出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买一本瞅瞅。
瞅了几天,阿德勒发现这本书并非评论中写的那样扯淡,而是极好,极有价值,于是作出了第二个决定——写一封公开信,支持弗爷的观点。
1902年11月2日,公开信发表不久,阿德勒收到了弗爷寄来的明信片,弗爷在明信片中向阿德勒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由衷的感谢,并热情的邀请阿德勒加入他的讨论小组。
弗爷在信中写道:
非常令人尊敬的同事先生:
为了探讨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小组里的同事和追随者每天晚上在我家进行的讨论,正给我带来会谈的快乐。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们已经决定第一次会议在下周四举行,我希望早日得到您的答复。
作为你的同事,致以我诚挚的问候!
收到明信片之后,阿德勒立刻给弗爷回信:Yes, I do!
这是一张影响深远的明信片,它不光深深的影响了阿德勒的学术生涯,而且对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甚至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意义深远。
在以后的日子里,阿德勒一直将这张明信片带在身边,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但是,却不是为了纪念!
星期三心理学会
1902年,秋风萧瑟的维也纳,一个礼拜四(你没看错)的晚上,贝格街9号一个私人诊所里,5名犹太人医生围坐在一张会议桌旁,他们一个个的宣读自己的论文。
随后,一位气质优雅的家庭主妇端来香浓的黑咖啡和美味的甜点,用完咖啡和甜点后,他们点上雪茄,一边喷云吐雾,一边高谈阔论。
最后,一位年长的医生做点评和总结发言。
年长的医生是弗爷,气质优雅的家庭主妇,自然是弗爷的老婆,玛莎.贝尔纳斯。其余四位医生分别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威廉.斯特克尔、马克斯.卡哈内和鲁道夫.莱特勒。
这就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学术团伙——星期三心理学会的第一次集会。
据弗爷回忆:当时,有一些年轻医生聚集在我身边,想要学习、实践和推广精神分析,最初出主意的是一个亲身体验过分析治疗好处的同仁。
在当时,“星期三心理学会“这个名字相当的低调,6年后,它有了一个相当高调的名字——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有意思的是,星期三心理学会的第一次会议,是在星期四召开的。
最初,学会中只有弗爷和他的四大金刚,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学者纷纷加入,瑞士人卡尔.荣格及其情人萨宾娜、德国人亚伯拉罕、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尼采的追求者、里尔克的情人)、玛丽公主(性冷淡那位)......
他们当中有些人追随弗爷一生,并在生死关头不离不弃,但更多的人后来和弗爷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其中两位最成功的跳槽者,一位叫荣格,一位叫阿德勒。
1908年,星期三心理学会更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同年更名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星期三心理学会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星期三的晚上已然成为一个神圣的时刻,世界各地的心理学研究者、从业者、大学生们都喜欢在星期三的晚上开会。
这是后来者用自己的方式,在向一百多年前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和与分裂
星期三心理学会成立初期,内部气氛非常和谐,大家紧密团结在以弗洛伊德同志为核心的会中央周围,不断的碰撞着思维的火花。
随着学会的扩大,以及弗爷学霸作风的日益浓郁,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最终走向分裂(还不止一次......)。
阿德勒和弗爷的关系也是一样,从1902年学会开张,阿德勒一直是弗爷忠实的拥趸,每周风雨无阻参加弗爷的会谈,并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阿德勒提出的很多观点,都得到了弗爷和学会同仁的认同,在荣格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弗爷都将阿德勒视作精神分析运动的接班人。
阿德勒认为器官的缺陷,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1907年,在其著作《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中,阿德勒论述了神经症形成的原因——器官自卑,以及战胜器官自卑所导致的过度补偿。
在一次聚会上,阿德勒向学会中的同仁介绍了此书,得到了全体与会者,包括弗爷的认同和赞扬。弗爷认为此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是对生物驱力对神经症影响的重要补充。
但是在一片和谐的表象下,分裂的种子早已埋下。
阿德勒从一开始就对性本能之类的东西不感冒,在《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发表后,阿德勒开始思考,人格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1908年,阿德勒发表了论文《攻击的内驱力》,主张用一种追求的内驱力,来取代弗爷的性本能。
1910年又连续发表了论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议》,提出了”男性的抗议“这一驱动力量,后来这一概念发展成为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追求优越。
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使得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观点的逐渐明晰,但是在弗爷眼里阿德勒是在是打自己的老脸。
因为这一系列的观点,背离了弗爷理论的核心——性本能。
学霸作风浓郁的弗爷自然不会容忍自己的门人(一厢情愿的)挑战自己的核心观点和个人权威,1908年,二人为期6年的蜜月期宣告结束,开始心生龃龉。
一开始,弗爷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希望把阿德勒拉回自己的阵营。1910年,弗爷任命阿德勒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和《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
But,然并卵,阿德勒同志如同吃了秤砣的王八,铁了心的在自己的理论道路上一路狂奔。
没办法了,开撕吧......
弗爷指责阿德勒忽视了潜意识及性本能的重要性,指责阿德勒的理论是反动、保守、及倒退的(如果我没记错,80多年前,我党给一位姓蒋的先生也戴过这几顶大帽子),会对精神分析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但阿德勒认为弗爷是害怕自己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于大众面前,而使自己无法装逼。
伤自尊了,再不收拾你,老子就没法混了!
恼羞成怒的弗爷向阿德勒下了逐客令,并要求学会的成员选边站队:要么跟老子一起怼阿德勒,要么和丫一起滚蛋。
混到头了!
1911年,阿德勒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协会的主席职位,并退出协会,顺手还带走了7位会员。他们在一家咖啡馆里成立了新精神分析学会,后更名为个体心理学协会。
弗爷赢得了暂时的胜利,却收获了一连串的失败,在阿德勒之后,斯特克尔、荣格等人纷纷离开。
弗爷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阿德勒背叛的阴影中,阿德勒一行退出协会后,弗爷四处散布谣言,诽谤阿德勒,称阿德勒得了妄想症。
25年后,阿德勒因心脏病发,逝世于苏格兰阿伯丁街头。
俗话说人死为大,但小心眼的弗爷依然耿耿于怀。
对于一个生长在维也纳郊外的犹太男孩来说,死于阿伯丁(苏格兰)这本身就是前所未闻的事情,也足够证明他走得多么远了。这个世界对他曾经在对抗精神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的回报实在是太多了。
分裂背后
阿德勒和弗爷都是犹太人,都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半文盲,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都把医学和心理学当作毕生的追求。
人生轨迹如此相似的两个人,最终却分道扬镳,反目成仇,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他们的分裂是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
弗爷关注的,是潜意识、性本能和生物因素这些非理性的东西。而阿德勒关注的,是人理性的一面,认为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学术观点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东西。
二人相遇的时候,阿德勒32岁,而弗爷,已经46了。14岁的年龄差距,使得阿德勒对弗爷,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敬畏,这种敬畏使得他们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跟我抬杠,荣格比阿德勒还小5岁,人家和弗爷的关系为何那么亲密。
那是因为荣格同学从小缺乏父爱,所以将弗爷当作“人生中第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男人”,而阿德勒同学,和父亲的关系是极好的,自然不会想去再找个爹。
除了年龄的差异,二人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后来的水火不容。
弗爷野心勃勃、刚愎自用、唯我独尊,视自己的观点神圣不可侵犯,谁也不能提出异议。
一个提出,弄死一个,两个提出,弄死一双......
而阿德勒从小就是个不服输的娃娃,永远争强好胜,追求超越一切挡在身前的人,从他和另一个希格蒙德(大哥)贯穿一生的竞争中即可看出。
阿德勒一直对大哥希格蒙德充满醋意,并试图超过他,对弗爷亦是如此。
这里就要提到那张著名的明信片了,和弗爷分手后,那张明信片成了阿德勒的随身之物,在他的后半生中,每当有人提到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都会发飙,然后拿出已经发黄的明信片,向人们说明:
老子是弗洛伊德的同事,不是学生......
在为数不少被阿德勒惊吓过的人里,有一个人非常有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如果你不知道马斯洛是谁,请拿出手机,搜索一下需求层次理论。
1937年,阿德勒和弗爷分手已经25年,这一年,也是阿德勒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阿德勒和马斯洛在米国共进晚餐,小马哥(那时才29岁)嘴欠,说出了让阿德勒最恶心的那句话——弗爷的学生......
上一秒还温文尔雅的阿德勒立刻暴跳如雷——发飙了,一又三分之一秒后,他掏出了那张明信片,然后开始碎碎念:老子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老子不是!
然后拂袖而去,留下一脸懵逼的小马哥凌乱在风中......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
哈哈,这些人也够搞笑的。不过,我还是最喜欢这位阿徳勒些。聪明的人是需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善良而有责任感的人,我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