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通宵”渐渐疏远
一般情况,周五对于青年(单身)男女来说,是个小激动的工作日,一早睁开惺忪的睡眼,在闹铃声中将意识从睡梦中拉回现实,收拾着已然倦怠的身心,带着一点儿“小算盘”开始了周五的工作程式,而这个小算盘就是周末狂欢前的预热了。
我的微信圈里有个学生,他在周四下午发了一个邀请朋友玩“狼人杀”的动态,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颗带着呼唤、激动、狂欢的心跳。
周五上班的路上,我从包里取出手机,下意识地查看微信,又看到了他的动态,这次的时间定格在三个小时前,并配上了一幅表情图——火柴棍撑着一双大眼睛,旁边还配上了“不瞌睡”的文字,看得出虽然疲惫,但难掩通宵游戏后群欢的余味。
我不禁感慨,这群Young Man在周四就已经进入了周末的“ Happy Mode”了。曾经的十七八岁,从来不熬夜是假话,不过,我通常会在周末、尤其是周五下午开启通宵模式。而现在,算是个谨遵生物钟的人了。
虽然,从小到大,父辈总会唠叨着要按时作息、认真学习。但是,要想学有所成,得偏偏熬夜才行,谁能够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呢?
尤其是高二冲刺高三那段时间,我就是那群“夜猫子”中的一员;等到进入大学,为了写论文、找资料,还是得熬夜通宵,现在都可以记得颈部的刺痛感;等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倒是很难再想尝试熬夜了,身体、年龄、精力、压力各个方面,都对“通宵”这个词避之不及,熬夜这件事就像花期一样,进入了冷冬,逐渐调零。
至此,我的夜生活几乎处于休眠状态,渐渐地,凌晨12点一到,大脑迷糊、双眼昏沉的信号就开始发作,能坚持到凌晨1点就已经是极限了。
按照这样的作息,我对周五倒是多了一份平静的期待,没有狂欢的欲望,只想等待一天工作的结束,窝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不出声,就这样慢慢地、静静地、轻轻地感受眼前的一切,找本散文也好,眼睛里看着文字、思绪随其游走。最难得的,是下午五六点的夕阳,余温微暖,树叶在风里翻动,看着绿树、叶片,听着远处的人声,不失为一种放松、释然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