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 二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为政篇第五章。这一章呢,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孟懿子问孝。我们知道忠和孝,这是儒家思想里边的两个基本内容,在随后会陆续讲到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还有子夏问孝。
我们发现孔夫子啊,对不同的问孝给予了不同的答案,这也是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表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我们来看孔子对孟懿子的问题呢,只给了两个字的答案。
正是由于“无违”这两个字过于简略,所以呢,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争论的空间。目前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呢,无违后面省略了宾语,就是省略了他的父亲。你怎么算是孝顺呢?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
第二种观点呢?也是认为无违后面省略的宾语,只不过这个宾语呢,是礼。什么才是孝顺呢?就是不要违背礼制。这两种观点呢,都有他的道理。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孟懿子首先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只简单的说两个字。然后呢,他对自己的弟子说起了这件事儿。说这事儿的时候,我觉得呢,应该不是无意的,而是故意的,并且把这个答案又给予了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并且孔子向自己的弟子樊迟转述这件事儿的时候,用了一个字,“我对曰”的“对”。可见,孟懿子这个人,他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
而且孔子对孟懿子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是比较冷淡的。话不多说,人家提了一个问题,答了两个字。答完以后呢,觉得又不过瘾,又给自己的学生来转述这件事儿。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我们来看看孟懿子是谁?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是鲁国的士卿。他有一个双胞胎的弟弟叫阅。
阅是谁呢?他是孔子早期的一个弟子。叫南宫敬叔,字子容,在论语里边呢,一般称南容。
他们的父亲?是孟僖子?孟僖子,他的正妻没有生儿子,后来呢,他就和一个女人私奔生了孟懿子和南容。
孟僖子在去世之前,就给这两个儿子交代了,要事仲尼为师,就是让这两个儿子都拜孔子为师去学习。但是孟懿子呢?由于年长,直接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个爵位和官职。注意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呢,用了“对”,并没有正式拜师。所以说,严格来讲,他不是孔子的弟子。而南容呢,则是经过正式的拜师,是孔子的入室弟子。根据这个论语里边的惯例,孔子称自己的弟子都称名,都不称字。如果孟懿子他正式给孔子拜过师的话,那孔子就应该叫他“和忌”,直接称其名字了。
那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孟懿子呢,并没有遵从他父亲的遗愿,拜孔子为师。所以当他问到孔子关于孝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直接扔给他两个字“无违”。
难道孔子就这么小气吗?仅仅因为孟懿子没有拜自己为师,就不屑于回答他的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呢?
原因是这样的,就是孟懿子在继承了他的父亲孟僖子的爵位和官职以后,忙于争权夺利,连他父亲的葬礼都没有认真的对待。这一点让孔子是极为生气。所以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非常的冷淡,只说了无违两个字。那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这里边所说的无违应该是不要违背父母的遗愿,而不是后人所推测的那样,不要违背礼制。
好,我们还回到文本上。“樊迟御”,御就是驾车。御呢,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是一个人呢,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个必要技能,类似于今天考取的驾照,这样的一个意思。樊迟给孔子驾马车,孔子呢,就把这件事儿就告诉他说,“孟孙问孝于我”。孟孙,就是刚刚说过的孟懿子。
“我对曰:无违。樊迟:何谓也”。我只回答了他两个字,无违。那樊迟就问,那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就给他充分的解释了。我们发现孔子对他弟子的这种态度,与对孟懿子的这种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照礼制来侍奉父母,父母去世的时候呢,也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也要按照礼制去祭祀他们。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事死如生的这种理念。就像这个左传里边记载的这样:事死如事生,礼也。
这种厚葬的观念呢,一直延续到秦朝,我们看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在生前呢,就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啊,就是其体现之一。但是到了汉朝呢,由于长期的战乱,人们呢,对于这个葬礼就逐渐的简化,开始提倡薄葬。
那事死如生这种厚葬,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个方面呢,就是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就是说死人与活人争利。同时呢,也造成了盗墓之风盛行。所以到我们今天,对于这个厚葬呢,基本上都是否定的。在父母生前好好孝顺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生活物资,让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要比厚葬更现实。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生前一杯水,胜过坟前一堆灰。
当然了,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正是由于这个古人的这种厚葬之风呢,让我们今天这个博物馆里边呢,充满了各种礼器。也是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存在的一个证据。
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
〔注〕
孟懿子:(?–前481年),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孟子的六世祖。《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
樊迟:樊须,字子迟。生于春秋末鲁国棠邑(今山东鱼台县)。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李零讲解
此章和以下三章都是讨论孝。“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顺,就是无违。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贵族。“孟”是氏,“懿”是谥,“子”是尊称。这种称呼是死后的叫法。此人也叫仲孙何忌。孟氏,即孟孙氏。孟孙氏是鲁三桓中的一支。下文的“孟孙”就是指他。孟孙氏也叫仲孙氏,何忌是他的名。三桓是鲁桓公的后代,除孟孙氏,还有叔孙氏和季孙氏,称呼是以行辈分。他们世代为鲁卿,春秋中期以来,地位最显赫。孟孙氏,孟是庶出的长子,有别于伯。伯是嫡出的长子。嫡出的长子,照例当鲁侯。孟孙氏,地位在伯之下,不能即位,只能和叔孙氏、季孙氏当卿大夫,地位是老二,也叫仲孙氏。孟孙氏或仲孙氏是老二的后代,叔孙氏是老三的后代,季孙氏是老四的后代。孔子生活的年代,鲁国的权力一直在季孙氏的手中。老二不如老四。
孔子34岁,孟僖子卒,死前,他留下遗言,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要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左传》昭公七年)。当时,孟懿子只有13岁。司马迁说,随后,孔子到洛阳见老子,就是带着南宫敬叔(《史记·孔子世家》)。这两位,全都不在司马迁的学生名单中,但既言“师事仲尼”(《左传》昭公七年),有人把他俩也算成孔子的学生。如果他们算学生,就是孔门中地位最高的学生。子贡是大富,他们是大贵。但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拜老头,认黄金荣为师,他当总统后,黄金荣把帖子退还,不再以师生相称。这种身份很高的徒弟不是一般的徒弟。孟懿子即便拜孔子为师,恐怕也不同于随侍左右的那些学生。
“樊迟”,樊须,字子迟,这是以字称。他喜欢种庄稼,挨过孔子骂。樊迟是孔门三期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我们从樊迟的年龄考虑,这是孔子晚年的事,当时,孟懿子的父亲早已去世。
“无违”,照下文2.9“不违”的用法看,应指不违父母之言,不逆父母之志。(孟懿子问孝)
华杉讲解
这是关于孝的四条问对的第一条,“孟懿子问孝”。“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孟孙氏宗主。他父亲临终时,要他以孔子为老师。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无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孟懿子没答话,可能没听懂,总之这对话就结束了。
孔子这回答,本来是专针对他的,他不答话,孔子后面一肚子话就没法倒出来了。所以他要找别的地方倒,才能把这话流传出去、流传下来。
“樊迟御”,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跟樊迟聊天。
孔子对樊迟说:“孟孙氏问孝于我,我跟他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樊迟问:“先生此话怎么讲呢?”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每年的祭祀,也不违背礼节,这就是孝。”
孔子这里,主要是指葬礼、祭礼,你若太简略,是不孝。若太过分,则陷父母于不忠不义,也是不孝。因为当时三家的葬礼祭礼,都经常僭越,有时用鲁公之礼,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这就是不孝,也是乱政,鲁国之乱也由此而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