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先生的鼓励下,尝试做一道淮扬名菜——狮子头,据说这也是开国第一宴的一道名菜。
很久很久以前,在网络还未兴起,人们主要靠电视和报纸了解天下事的时候,我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关于扬州狮子头做法的文章。文章写得极为细致,对于正宗狮子头的口感、味道,以及如何选材,具体的制作步骤,怎样掌握火候等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以至于一颗小小的狮子头竟用了近千字的篇幅。写得好是好矣,好到读着文字都好似闻到了鲜香,尝到了软糯,甚至产生了悠远而满足的回味,让人心生向往和无限的期待——馋虫大大地发作了!
只是,如此繁琐的步骤,完整地将其读完尚且需要耐心,更别提亲自动手制作了!——没错,我被这道美食如此繁复的制作工艺吓着了,几乎是彻底地断了亲自动手尝试的念头,尽管心中一尝其美味的欲望已被其高高勾起再难以忘记。
于是那之后,我与扬州狮子头的缘分,要么是在单位聚餐时,要么是在家人一起下馆子时。为了吃到地道的扬州狮子头,我们曾经在前往扬州游玩时特意驱车到扬州的狮子楼,点了他们的扬州狮子头;每次到扬州的花园茶楼用餐,也几乎必点一道他家的扬州狮子头。
扬州狮子头,的确好吃。肥瘦相宜,香而不腻;滑嫩弹软,满口鲜香;就连煮过狮子头的汤汁,都鲜美得不像话,扣上一碗米饭搅拌均匀,不需任何其他菜肴,都能吃得欢畅而满足。
以至于我实在是没想到,如此美味的佳肴制作起来其实完全可以删繁就简,只要掌握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关节,不用繁复的步骤,也能做出扬州狮子头的七八分“地道”。而这关节,其实就在“摔打”二字上。
绞成细条的猪肉肥瘦相间,拌入少量的虾泥提鲜,加入适量的盐与胡椒粉充分搅拌,将提前准备好的葱姜水倒一部分在猪肉上用手抓匀使之渗透进猪肉的缝隙中,然后就到了简单却又重要的一步,即前面所谓的“关节”——摔打:抓起一把搅拌均匀的猪肉,重重地摔在盆中空出来的位置——没错,就是字面意思,摔打,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先前倒入的葱姜水被完全吸收;再继续倒入葱姜水,重复上面的步骤。如此大约三四次后,大约相当于四成猪肉重量的葱姜水完全被“摔打”进了绞好的猪肉中,起锅烧水,水开下肉圆,待全部下好后转入砂锅小火慢炖两小时,即可得鲜香四溢令人唇齿留香的美味狮子头了。
我品,我细细地品,从味道,到口感,至少八分地道。大成!至此貌似可以实现狮子头自由了!哈哈
只是我着实没有想到,这份地道,竟然就着落在一个简简单单的“摔打”上。原本以为制作起来繁复得吓死人的狮子头,其实真正做起来一点儿都不繁琐,只是需要多花一点儿功夫罢了,比之很多菜肴的摘洗切炒炖,甚至看上去还简单一些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与狮子头的缘分,无意却又恰巧吻合了这句古语。有趣,甚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