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
小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大语文式成长?

小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大语文式成长?

作者: 琴岛家长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1:02 被阅读0次

    读者求助:我家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很喜欢语文课了,成绩也很一般,身为家长特别焦虑,也很困惑。我小时候,语文课可是最喜欢的啊,尽管那时的语文老师学历不高、水平不高,但这丝毫不妨碍小伙伴们喜欢语文课并考取高分,为什么现今的语文教师队伍的学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孩子们厌学却越来越严重?对小学生来说,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不那么艰难的考取相应高分?

    答:谢谢邀请,很乐意为您答疑解惑。在正式答疑之前,需要说明的有三点,一是您的问题涵盖面相对广泛,在有限篇章内很难一一答明白,故摘取最后一个问题作答。二是最后一个问题的两问,能够帮助孩子不那么艰难地考取高分的语文课堂,与能够得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堂,究其实质当是一回事儿,即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们实现大语文式成长!

    对小学生来说,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两个字:观念!四个字的话,应当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的主体责任人是谁呢?也是四个字:教师、家长。

    为什么小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课、能不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的责任主体除了教师还必须得连带上家长呢?原因也简单:家长如果只看眼前头一寸,教师如何立高望长远呢?教师如果只顾满足家长只要眼前头高分的需求,孩子们语文基础知识、生活情感素养、未来心志涵泳的同步发展与成长,又要如何实现呢?不能同步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生活情感素养、未来心志涵泳的发展与成长,语文课还剩下什么?在有限的、静态的时间段内获取较高分数的唯一途径与手段:只能是大量的死记硬背。只剩下大量死记硬背的语文课堂,我们这些成年人都很难喜欢上,更何况以形象思维、参与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

    那么,对小学生来说,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得孩子们喜欢,并能实现大语文式成长?路径与方向,无非以下三组:

    1、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

    “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指向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深度。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目的。而.教育过程,则是一个持续重组、持续建构、持续转变的过程。

    而一个人类小孩子,要如何实现生命之初无明状态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家庭环境的如同春雨无处不在的濡润得排在第一,人为拟设的特定系统化教育环境即学校,排第二。

    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坏的家庭教育环境唯一的区别,便是家长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切行止坐卧皆是教育,从而有意识地诚己意、正己心,以随时随地对自家孩子进行榜样引领式教育。

    好的学校教育与坏的学校教育,唯一区别便是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其开放的具体体现,可从三方面精准概括,一是学生的参与深度,二是与生活联系的广度,三是爱与接纳的维度。

    “不要一言堂的课堂,要积极参与的课堂”,这个指标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深度。

    何为“一言堂”?一言堂是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也可以用来专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独断专行。当然,这个“独断专行”对至少一半具有教学创新意向、自我成长意向的教师来说,有嫌太凛冽、太辛辣了些。如果往温和了说,“满堂灌”这个描述更为中肯一些。

    何为“满堂灌”?就是华夏传承久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们很努力很辛苦地将知识往学生脑袋里灌,事实上呢?事实则是教师在讲台上挣死扒活拼命,学生在底下甜蜜酣睡或各种深度走神,即教与学“两张皮”。

    怎么叫个不“两张皮”呢?举例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第48页《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赵老师上课时候并不曾分析这诗有多美、意境有多深、价值观有多正确,也没要求孩子们背诵。赵老师喜欢二胡,他只是随手拉了个欢快的不得了的调子,然后配合着节奏一遍遍吟唱。第一遍的时候孩子是惊讶,第二遍就有人能够跟着一起吟唱了,第三遍时候几乎全体孩子都快乐地唱起来,他们合着拍子拍手跺脚,非常投入。

    唱过瘾之后,赵老师问:小倩倩,你的家呢?小家伙脱口而出,“姥姥是妈妈的家,妈妈是我的家。”“夜晚是星星的家,花朵是蝴蝶的家”诸如此类,小学生们个个儿争先恐后,各种妙思奇想与孩童式的真纯之句喷薄而来。下课时候,赵老师什么也没说就只是起手打了个拍子,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全体开始吟唱。特意留心了一下,发现整个班的孩子轻而易举地都会背了。

    何为天籁?莫过于此啊——莫过于孩童们发自稚真之心的情不自禁!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便是通过各种人为的、科学的、极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巧妙引动孩子们自心灵深处而生发的深度的参与意识,从而完成对儿童天性的矫正与引正,一次又一次实现儿童生命一个节点又一个节点、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成长。

    2、不要搬运工的课堂,要联系生活的课堂

    “不要搬运工的课堂,要联系生活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生活联系的广度。

    虽说教改及素质教育嚷嚷了许多年,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比皆是。正所谓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无数频繁推新的教学方法是为谁服务的?到底是为更高的分数?还是孩子的生命成长?

    如若是前者,无数翻新的教学花样跟画皮里的女鬼换上花样翻新不同的人皮是有何区别?其内里质地一样一样儿的。

    如果是后者,无数翻新的教学花样,其可指便必须是与孩子们当前生活的联系广度。“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冥心归太虚,天地与同寿”,其所指无不是人的心灵——然哉,海洋也罢,天空也罢,太虚也罢,其宽广与博大是亘古永存的,可人心的宽广与博大,则需要后天社会教育大环境、学校教育中教育、家庭教育小环境三方凝心聚力共同筑基并持续开发才可抵达。否则,“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等等,又因何而生而存?

    听过、评过的许多课中,有一个乡村教师讲杜甫诗,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讲到杜甫诗的离乱——当然,“离乱”是杜诗的灵魂,但凡讲杜甫诗,不可能不讲离乱。区别不过是,绝大多数教师讲离乱,都是照着教材解析讲,有自觉学习意识的至多在网上找点材料加进PPT课件中表示一下“我拓展了”。

    这位乡村教师是怎么讲的呢?常识性的东西当然得凭借“知人”进而“论诗”。关键的关键在于他布置给同学们的课后作业:连着四个超级大问号!

    第一个问号:“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离乱?”

    第二个问号:“引起离乱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个问号:“你见过或听过哪些原因导致的离乱?”

    第四个问号:“我能为这些离乱中的人们做些什么?”

    作业要求,一是对上述四个问题作概略性简述;二是任选一题进行深度分析、论证并形成文字稿;三是限时两周,第三周择时分小组进行文稿讨论和第一轮修改,第四周对修改稿进行互助讲评并“结绳发表”(“结绳发表”是这个乡村学校的特殊“发表”仪式,即在教室外墙上拉定一根长长地粗绳,然后定期将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悬挂展示,以供全校师生随时参观阅读)。

    与生活完全脱节,书本上的知识便永远只能是一座又一座孤岛,容易忘记不说,也特别容易让学习者心生厌倦。而当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有了深广链接,那么这一颗又一颗心灵将与书页里的文本及作者同频共振、互为知音,则心灵广度的开发、拓展与成长会永无终点。

    3、不要权威者的课堂,要爱与接纳的课堂

    “不要权威者的课堂,要爱与接纳的课堂”,指向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独立性思考的拓展维度。

    何为维度?此处所需要的维度的概念应当是这样的: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的通路。比如零维,是指一个点;一维,是两个点的连线;二维,是两条线相交在一起或一条线的分叉形成一个平面;三维,是指由面折叠而成,把二维平面上的两个点折叠起来就形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四维,则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加上时间延续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空概念。

    为什么要仔细地讲析维度概念呢?是因为教师也罢、家长也罢,大家在孩子面前几乎都习惯性地、理所当然地坚守“我是正确的”一维维度。尤其是语文课,对文本的解析永远没有“谁是唯一正确答案”这回事儿。

    问题的悖谬则在于,语文课上也罢,生活中也罢,教师和家长们一方面要求孩子们要有想象力、要有灵气灵性和智慧,另一方面又近乎于苛刻甚至变态的要求孩子们对教师或家长的绝对服从

    语文课,既然是指向于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深度、广度与维度,那么除了基础硬知识必须要严守规范、严格训练之外,其他所有的文本阅读课、写作课、拓展课等等,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啊——没有标准答案,才是真正正确的答案。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又哪来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呢?纵是同卵双胞胎,纵是相貌一模一样,其个性或对同一个作者、同一篇文本的看法难道也能一模一样?

    有个教师讲到“孔融让梨”时候,要求孩子们踊跃发言。有个孩子很大声地说,“我最喜欢吃梨了,我想要那个最大的。”结果呢?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这孩子被批评为“这样的想法是自私的”。

    另一个孩子被叫起来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才小小声地说,“弟弟不爱吃梨爱吃苹果,苹果的话就把大的给他,是梨的话我想要大的。”教师说,“要想好大让小,你让给他而他不吃是他的事,你不让给他便是你不爱护弟弟啊!”

    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家没弟弟,我想吃大的就大的,想吃小的就小的。”教师非要引导着让这孩子想象一下如果有弟弟的话怎么办?是不是应当像孔融那样?

    再有其他小孩子说,“梨就在桌上,谁想吃谁自己取就行了呗,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没必要让来让去啊。”教师呢?依旧是死守着孔融让梨的教材解读,非得要引导孩子们像孔融那样做个“懂事的孩子”。

    听课听得简直无语啊。社会变迁如斯,一是理念上,民主、自由、个性、尊重等等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被广为接纳闷;二是物资上,孔融时代梨是奢侈品,可如今的孩子什么没吃过什么没见过?他们无法从让梨这件事上体味儒家之“孝悌”“仁义”,这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嘛。小麦苗苗不可能一天就长大结穗,小树苗苗也不可能一天就成栋梁之材,孩子生命成长与化育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极其漫长的过程,哪是靠一篇文本就能够完成的呢?

    喵儿曰:教育不是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

    佛祖去世前那一刻,慎重告诫弟子修行要“依法不要依人”。意思是说,终极目的就在那里,但通向这个终极目的道路有无数条,永远没有唯一的正确的方法,不要把包括佛祖在内的任何人所讲的方法当成唯一路径。就连佛祖自己,从35岁到80岁用了45年在各地广泛传播佛法时候,也并不是永远按照一个模式在说。他是怎么样说法的呢?是“随机随缘”的说,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来说法。表面上看说的佛经不一样,但其背后的本质与内在的意义,其指向是一致的。

    同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植物的种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生命走向,需要的不是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与“唯一正确”,需要的是完全开放的、不含敌意的、不讲条件的爱与接纳。是的,“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尤其是语文教育。

    这里是“平凉家长之家”在线课堂,欢迎互动留言,祁祁喵将用心为你答疑解惑。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大语文式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j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