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标准字形

作者: kevinou2007 | 来源:发表于2015-05-04 17:44 被阅读1500次

    前一阵子与推友讨论简繁优劣,这本是月经话题,当然不会有一个定论。讨论时忽然想,历代有没有官方确定的标准字体呢?简单搜索了一下,没得到很明确的答案。于是想整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

    以下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

    《史籀篇》是周宣王命太史籀主编的。该书是中国最早的识字教材,经春秋战国秦代广泛流传,直至西汉末年还完整无缺。东汉初发现失六篇,存九篇,西晋全书散佚。辑佚书以王国维《史籀篇疏证》最佳。

    周朝的典籍承接殷商,如果我们相信籀文是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史籀篇》所收录的字体的话,那么这就应该是当时典籍所使用的较为规范的字体——可以认为这也是我国曾经有过的一次“书同文”。

    籀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将史籀大篆简化为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仓颉篇》等三书当是秦朝小篆的标准字形,它可与流传的秦始皇诸多刻石相对照。许慎《说文》成为小篆的标准字典。

    峄山刻石

    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但其日常所使用的俗书则形成了早期隶书。秦隶最终演变成为汉隶。秦朝的典籍原本很少流传,而先秦诸国的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秦始皇禁止其在民间的流传阅读。那些保存在秦“博士官所职”的藏书又被“楚人一炬”,变成焦土灰烬。因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传世先秦文献几乎都经过了汉人的重新整理与记录,用的是当时所通行的隶书。其标准字形当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书写并刻石的“熹平石经”。

    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因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蔡邕上奏后书册于碑并使工镌刻。共刻四十六石碑,前后历时九年刻成。《后汉书·蔡邕传》云:“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可见作为标准规范,“熹平石经”在校正经书文字上的巨大作用。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靠政府的职能部门用行政手段推行规范的标准书体的现象。

    熹平石经残石

    由于东汉末古文经学已经取得优势地位,而古文不易识别,魏正始年间,又以篆、隶二书刻于古文下来诠释它,这就是“正始三体石经”。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文字有校正文献内容与文字、书体之功用,《魏书‧列传术艺》载:“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列传‧游明根 刘芳》记:“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正始三体石经

    南朝梁陈之际,顾野王所作《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全书共收2.2万多个字。其中有大量魏晋以来的后起字、异体字。以楷书为主体,先注音,后释义,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它区分古今不同字体,以籀文、古文为古体,以楷书为今体正字,这说明楷书已经成为典籍的规范字体。

    玉篇残卷

    唐代楷书是规范字体,但唐初篆隶的影响尚未消失,所以使楷书定型化的“字样之学”因之产生。唐太宗命颜师古考定五经,确定楷体文字,撰成《五经定本》,为取士的标准。颜师古任精于训诂,于“贞观中,刊正经籍,因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当代共传,号为‘颜氏字样’。”他纪录了不同样式的楷书字体,辑成《颜氏字样》。

    颜师古的“字样”全文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有其侄孙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干禄字书》序云:“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下有注解为“进士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贵合经注本,又碑书多作八分,别询旧则”。从此可见,唐代进士考试必依《干禄字书》的“正字”。所谓“既考文辞,兼详翰墨,昇沈是繁,安可忽诸。”而此等“正字”则为全书对于唐代书写文字的标准。《干禄字书》的“正字”当以楷书写成。

    颜元孙撰颜真卿书《干禄字书》

    后来的规范性著作还有张参的《五经文字》与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这两种还被刻在开成石经之末,对楷书规范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 国子司业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于太学屋壁。随后又收集疑文互体,根据汉熹平石经和《说文解字》、《字林》、《经典释文》等书,收经传文字3235字,依据偏旁部首排列,凡160部,分为3卷。所收文字除见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读音。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自有《五经文字》以后才有了一定的准绳。所以这本书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极大的作用。

    五经文字

    太和中唐玄度请於国学创立石经,文宗遂其请,并命其覆定字体。唐玄度遂对《五经文字》删补冗漏,採其乖误,撰成《新加九经字样》一书,附於《五经文字》之末。

    新加九经字样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艾居晦、陈玠等奉诏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种儒家经典立于长安国子监内,经文共刻于一百一十四座碑石上﹐每石两面刻,共有650252字,史称《开成石经》,北宋年间数次迁置《开成石经》,最后移至府学北墉,即形成今日之西安碑林。

    开成石经

    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并称古代三大石经。

    暂时整理到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代标准字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ep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