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抑
压抑本质是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本质上不过是回避,可使人从意识上远离烦恼”。如果内在心理或外部刺激令人烦恼或无所适从,那么就会被压抑进入潜意识。
儿童通过压抑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发育阶段中那些自然出现但难以实现被禁止的欲望。比如,最终将俄狄浦斯期弑父娶母的愿望压抑进入潜意识。个体只有在形成连续和完整自我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减少使用压抑来处理冲动烦恼。
与其他防御相比,压抑只有以下几种情况才会造成不两个后果:
(1)、压抑失败,同时又无法根据现实来应付。
(2)、不恰当地使用压抑而妨碍生活
(3)、妨碍了其他有效的应对方式
对压抑的过度依赖,连同与之相关的其他防御过程,通常被视作癔症人格的显著模式。
弗洛伊德修改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压抑及其他防御机制是为了抵制焦虑而产生的结果。换言之,对非理性冲动的抵制,催生了遗忘的发生。
MOWER曾在“神经症悖论”中提到,试图遏制一种焦虑会导致更多焦虑,这也是神经症的核心特征。
压抑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基础。
二、退行
退行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每位父母都不会陌生:孩子因疲劳或饥饿而推至早年的幼稚行为习惯。
严格意义说,如果个体有意识地寻求更多抚慰和保证,或有意通过竞技运动等方式来释放自己跌精神张力,都不应该被称作退行。只有潜意识层面的过程才能划归防御机制的范围,躯体化被认作退行的一种,因为如果个体已经具备语言能力,但仍退至前语言期用躯体症状表达,这无异于退行。
疑病与退行都可能构成个体的人格特征。
三、情感隔离
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是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另一种方式。更准确地说,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
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为有效:个体的体验并未真正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去飘然渐失。
对于某些养育方式之下形成特殊气质的个体,隔离可能会成为其处理创伤的核心防御方式。
许多当代分析师将隔离视作解离的一种亚型,但坚守传统自我心理学的分析师将塔作为原始的“心理性防御”,作为诸如理智化、合理化、道德化等防御机制的基本单元。这些防御机制的共同特征是:将有情境、观念或事件引发的个人情愫压抑进入潜意识。若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视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型人格结构。
四、理智化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使用隔离防御的个体表现为置若罔闻,而理智化个体的会处事不惊地谈论感受。
理智化防御处理过度情感的方式与隔离应对极度刺激的方法相同。理智化防御所需要的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绪中保持理性,并能在确认情感获得妥善处理之前,保证思维持续有效运行。习惯以理智化应对生活的个体,对性、幽默、娱乐等情趣累事物毫无兴趣。
五、合理化
当我们无法得偿所愿,便自然觉得原先的追求毫无意义)酸葡萄效应;或是某些不幸降临,感觉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甜柠檬效应)。这些都是合理化在发挥作用。合理化还包括:无力买房,便觉得房价甚不合理;饱受学习之苦,但常常自嘲:“起码这是一种人生经历”。
六、道德化
道德化与合理化有些类似。当个体使用合理化时,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当个体使用道德化时,则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与责任有关的理由。合理化认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则把欲念看做符合道德和责任。
道德化有时被视作分裂防御发展的高级形式。在儿童不能够整合自我的阶段,分裂会自然发生。而道德化能接住规则的力量,处理自我被唤醒之初所要被面临的复杂情感。
道德化是“道德受虐狂”型人格者的主要防御方式。
道德化防御的例子告诫我们:即便是“成熟的”防御机制,也很可能在治疗中顽固不化。
七、间隔化
间隔化是另一种理性防御机制,期过程更近似于解离,而不同于合理化或道德化,尽管间隔化需要合理化作为支撑。它与情感隔离有些类似,但比后者更加原始;它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互相割裂,而间隔化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
八、抵消
正如道德化被视作比分裂更高级的防御形式,抵消也可被看做为全能控制防御的必然结果。
“抵消”是指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若个体以抵消作为核心防御,且通过潜意识的赎罪行为来支撑自尊,那么我们考虑其人格可能局别强迫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