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防御机制有两个标准来定义:
1、精神分析临床文献和经验丰富的治疗师所公认的
2、与特定性格类型相适切的
一、压抑
压抑其本质是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即本能冲动和情感会渴求释放,但同时被某种力量所抑制。
压抑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出现才会导致不良后果:
1、压抑失败,同时又无法根据现实来应对
2、不恰当的额过度依赖
3、妨碍了其他有效的应对方式
对压抑的过度依赖,连同与之相关的其他防御过程,通常被视作为癔症人格的显著标志。
“神经症悖论”中提到,试图遏制一种焦虑会导致更多的焦虑,这也是神经症的核心特征。
二、退行
严格意义上说,若个体有意识地寻求更多抚慰和保证,或有意通过竞技运动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精神张力,都不应该称作退行。只有潜意识层面的过程才能划归防御机制的范围。
躯体化常被认作退行的一种,因为如果个体已经具备语言能力,但仍然退至前语言期用躯体症状表达,这无异于退行。
疑病与退行都可能构成个体的人格特征。
三、情感隔离
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是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更准确地说,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
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有效:个体的体验并未真正从意识中抹去,但期情感部分却飘然渐去。
四、理智化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使用隔离防御的个体表现为置若罔闻,而理智化的特体会处事不惊地谈论感受。
理智化防御所需要的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绪中保持理性,并能在确认情感获得妥善处理之前,保证思维持续有效地运行。
五、合理化
当我们无法得偿所愿,便自然觉得原先的追求毫无意义(酸葡萄效应);或是某些不幸降临,感觉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甜柠檬效应)。这些都是合理化在发挥作用。
六、道德化
当个体使用合理化时,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当个体使用道德化时,则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与责任有关的理由。
合理化认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则把欲念看做符合道德和责任。合理化个体会认为失败只是增长了“学习经验”,而道德化个体则坚称失败能够“塑造品格”。
道德化是“道德受虐狂”型人格者的主要防御方式。
七、间隔化
间隔化是另一种理性防御模式,其过程更近似于解离,而不同于合理化或道德化,尽管间隔化需要合理化作为支撑。它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互相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互相割裂,而间隔化是将互相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
八、抵消
抵消只是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给她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如果行为的动机存在于意识层面,理论上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抵消,而如果个体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疚情感,自然也为未能意识到要补偿的愿望,那么此时可乘坐抵消。
若个体以抵消作为核心防御,且通过潜意识的赎罪来支撑自尊,那么我们考虑其人格可能具备强迫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