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时间:2023年5月3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盐镇》
阅读范围:第一章《盐约》
90岁的陈炳芝出生于1932年,他跟过4个男人,生过6个孩子。58岁开了一家茶馆,因为容留“失足妇女”赚抽成,他的小店也叫做“猫儿店”。
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他的父亲因为母亲生不出男娃,抛弃了他们母女,陈炳芝十八岁便离家讨生活。他的母亲也因为饥荒,饿死在了寻女的路上。
上世纪30年代兵荒马乱的世界,一个大字不识的孤独少女,唯有找到依靠才能生存,自己没有任何条件挑选。他的第一任男人是一个唱花脸的戏子,需要四处漂泊唱戏,一走便是很久,也不会给老婆留下一分钱。1957年,陈炳芝独自在河边的废弃草棚里生下了他的第1个孩子。生下第2个儿子没多久,唱花脸的丈夫就失踪了。
30岁的陈炳芝拖着两个儿子,跟了一个渔民。那个渔民是退伍的残疾军人,对他非打即骂。陈炳芝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又生下了3个孩子。1969年当他生完小五坐月子的时候,丈夫因意外坠崖也死去了。
之后陈炳芝又嫁给了一个瘸子,生下了他的6个孩子。不久他的这任丈夫也得癌症死去了。40出头的陈炳芝拉扯起了6个孩子,所幸那个年月的孩子都是自顾自的长大,大的拉扯着小的。母亲在粮站做搬运工,勉强养活着他们。
陈炳之从未从父母处得到任何教育,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小孩只拼命赚钱喂饱他们衣服破了帮他们补,小孩打架伤人,他也就一次次的掏空家底去赔偿。
诚实守信的生意人
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陈炳芝开始尝试做小生意,从摆摊做小吃开始,他敢于尝试,听说什么赚钱就毫不犹豫的去做。
小镇上的人们都是靠民间借贷获得“第1桶金”的。陈炳芝信用极好从不拖欠,大家都愿意借钱给他做生意。慢慢的他盘下了店铺,开启了茶馆,又在茶馆外支摊子,卖些简单的物品。
由于时代的原因和悲惨的经历,陈炳芝个头矮小,但人们都说,那是一个经验丰富洞察一切的人,特别是牌局中的他,总能运筹帷幄。
特殊的生意,可怜的姐妹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角落里总是存在着“荤买卖”。陈炳芝为这些“可怜人”提供场所和一日三餐。作者在书中也描写了几个“小姐”的身世,人老珠黄,无处可依。我甚至觉得陈炳芝的行为中有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仿佛是在救赎当年的自己。
他没有文化,不知道对错,总觉得别人可以做,为了赚钱养活孩子,他也可以。他只是凭借升斗小民的简单生活来感受大环境。
老年生活
故事的后半段零散的讲述了陈炳芝变成陈阿婆后的生活。他的孩子们各自成家,他坚持独自生活,与儿女们的感情很淡薄。他购置门面房产分给孩子们,坚持独立经营小店铺,即使被骗钱,即使需要付给前儿媳房租(大儿子死后,她把店铺过到了前儿媳名下),即使需要托儿女卖掉自己的金银首饰付手术费,也毫无怨言。
两次大手术后,陈阿婆变得衰老,虚弱无助,一无所有。他活得通透又具体,吃喝用度都简单至极。受过苦的人,总觉得能吃饱的日子便是极好的了。
这一辈子他送走了父母亲,4个老公兄弟姐妹甚至自己的儿子。有时在梦里他会见到他们,甚至还会梦到鬼魂来索命,但他一点都不怕,和他们激烈的对打力气不够就喊人来,合力掐住鬼魂的脖子,直至胜利的笑醒。
他这辈子过得太不容易了,他一辈子都在拼命,让自己和家人好好活着,为此他在梦里都不能输。
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位老人和他的孩子行为的对错。在那样的年代,几经生死,拼命的好好的活着,就是对人生最好的交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