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赋予了中国人伟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明显。作为诗歌的国度,梦对文人的意义是更加非凡的。在梦里,文人们可以与神女交会,可以与逝去的爱人重逢,可以与仙人对话,可以飞入云端一览九霄。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就与“梦”有关,与北宋时期一个著名的”女鬼“有关。
据北宋僧人惠洪所著的小说《冷斋夜话》记载,黄庭坚登荆州亭观景,无意间看到亭子的一根柱子上有一首词。词义诉漂泊无依之感,黄庭坚不禁凄然感叹,觉得这首词好像就是为他写的。但是这首词并没有标注作者,让黄庭坚很是疑惑。这天夜里入睡以后,黄庭坚梦到一个女子,说这首词是她写的。第二天醒来,黄庭坚又跑去荆州亭把词仔细读了一便,觉得梦中所见到的女子应该就是坊间流传的“女鬼”吴城小龙女。
这个“吴城小龙女”是宋史记载中的一个神魔人物。生前乘舟过江,不幸落水而死,死后化为鬼魂,飘荡于江渚之上。这个女子不害人亦不离去,时常坐在江边吟诗哀叹,似乎身前是大家名门之女。无论这个女子是谁,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我想,词作中的主人公必定是个美丽的女子,有才情,却不幸命丧江湖。后人感其故事,为其作词以示纪念也是极有可能的。这首词就是《荆州亭》。
荆州亭 题柱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细细品味词义,这首词似乎为一位漂泊无依的女子所作。她孤身无助,对景伤怀,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该词内容丰富,手法巧妙,思想深刻,似乎不像是一个初出人世的少女所作。词的上片写一位女子流落异乡登楼思乡;词的下片写女子此时内心的诸多变化。
上阕首句“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云无际”词的开篇就塑造了一个独依阑干望远的主人公形象。她卷上珠帘,独自倚靠着阑干,纵目望远,只见冻云暗暗,无边的暮色苍苍茫茫。在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依阑干”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在诗词中尤其多。它一般是和登高望远联系在一起 。这个意向常常是用来表达思念故人和家乡,或者感怀个人身世,或者寄托忧国之思等等。在这首词中,很明显是表达一种思乡之情。“江展暮云”极言江面辽阔,于是远看就好像江水和天空中低垂的云衔接在一起,江水汤汤,云随流水,不就像是水把云展开了一样吗!
上阕第二句“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就向读者揭示了词中主人公的身份来历。她望着奔流不息的江面,想到自己的家乡,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说“不曾晴”,即暗示了天气阴沉已久,也暗示了主人公心情悲伤,就像着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哀痛之深,而且经常如此。这是思乡之泪,思亲之泪,是对目前处境的伤心之泪。“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中的一句:“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因为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于是得名。这也说明词中主人公的家乡可能在江西。
下阙运用很多意向描写刻画了词中主人公此时丰富的内心活动。“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主人公望着江面正无限哀痛之时,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雪花罗襦江渚上的草丛中,惊起了几只沙鸥。沙鸥自由自在,于是一下子扑棱棱地飞走了。在这一句里,词人不言自己受拘束,不自由,而是用水中沙鸥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真是人还不如飞鸟。飞鸟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她却身不由己,明明很思念故乡,却身不由己,不能回家,心中哀伤真是难以言说!
下阙尾句“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词人万般伤感,物以寄托,无人倾述,于是想抓住眼前的景象写一首词,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痛。然而,当诗句还没写完,那些自由自在飞翔的鸥鸟却消失在苍茫的烟雨中,留下词人独自一人在风雪中怅然若失。本来,鸥鸟引起了词人的兴致,词人哀痛孤独的心情暂时得到一点宽慰,可是正当词人想作首词以暂慰思乡之情时,鸥鸟却飞走了。多么无情啊!连鸥鸟都无法理解作者,离作者而去。这孤独无依无人理解的哀痛有谁知晓了?痛到不能言痛时,才是最大的痛!
总观整首词,哀痛尽在不言中,虽字字不言伤痛,却处处都是悲苦无依之感。在词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物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因独处异乡身不由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孤独与哀痛。在这种“哀痛心情“笼罩下,一切的景象都是无情的,鸥鸟无情独自飞,雪花无情暗自落,江水无情默默逝。作者心情其实哀痛孤独到了极点,但是在落笔时却如雪花飘落,看似轻轻无痕,实则早已情深难平,凄凉至极。或许,这也是时人将它传为“吴城小龙女”所作的原因吧。
(注:文中所用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