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书单每天500字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作者: 时颖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9:36 被阅读4次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互联网让人们不再能深度思考?

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易接收知识?

网络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知识,而变得浅薄而又愚蠢?

NO!!!!!!

温伯格认为,如果有人认为互联网成为了获取知识的阻碍,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知识变革,互联网创造出的无限连接的信息网络,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温伯格是谁?

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网络政策顾问。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互联网对于人类的思想、沟通和社会的影响,写了很多有影响力的重要著作,可以称得上一位互联网思想家。

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他的一本书:《Too  big  to  Know》_大到不可知,起初,看名字,我认为它是一本反互联网的书,毕竟信息过载、读书碎片化、过分娱乐化等问题都是互联网的锅,它该背。

事实证明我错了。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温伯格在这本书主要讲了:

一、我们对互联网知识抱有的四个常见偏见

二、他眼中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 在这个海量信息、无限连接的网络世界,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

来自《得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精华吧。

一、人们对互联网知识最大的四个偏见

第一,看纸质书比看网络更易获取知识!

真的吗?

很多人会说,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纸质书看着有“质感”,而且比网上碎片化的知识更成体系。

温伯格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说,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人们把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纸质书有种文化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一说“看书”,好像就能看到自己端着一杯红茶坐在窗边慢慢看的场景。但实际上呢?大多数人看的书都是那种廉价的、看完就扔的一次性用品。

而且,纸质书上的知识真的“更成体系”吗?受限于书籍的行文模式,我们只能跟随者作者的思路,拿到一个“链条状”的知识,而不能像在互联网里一样,发散思维,开枝散叶。

第二,信息过载让人们焦虑!

温伯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过滤器失效了,它不再能帮我们删掉信息,反而会增加信息。

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特别有道理,甚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温伯格认为,信息过载很可能是一个伪问题。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

今天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比如说,以前的过滤器有报纸、百科全书、教材,它们是有权威性的,会帮读者筛掉大部分信息,这样就缓解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焦虑。而互联网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几乎不会被真正地过滤掉,它们永远都存在。

所以,我们要避免陷入焦虑,不是要远离信息,而是要找到新的信息过滤器。比如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信任的人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忽略其他渠道的信息。

第三,“回声室效应”。

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说,人们在网上经常会看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就好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意见相似的声音不断地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了。

现在部分软件,按喜好来推荐内容,这也是一种回声室。

有人认为回声室效应易使人认知片面,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孵化极端主义的温床。

事情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通过调查论证,温伯格说,回声室虽然有四面高墙,但是因为网络的存在,高墙已经变得可渗透了。

第四,事实是知识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太奇怪了,就说科学知识吧,要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那不就成伪科学了吗?

我们来看看温伯格怎么说吧。

现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随手获得大量的事实。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事实太多,我们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反而比原来更容易犯错了。你可以说,我在世界资源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里,找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他也可以说,我从欧洲动物群物种分布的数据库里拿到的数据,得出了跟你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网络知识数据多而广,你会发现,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它没有那种板上钉钉的感觉了。你要是不喜欢我的结论,几秒钟就能找到反驳我的事实。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变得非常无力,变得很容易被推翻。

二、破除了对互联网的偏见,那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四个角度来看它吧。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你可以把互联网想象成一间有好多人的房间,当知识网络化之后,最聪明的不是房间里的哪个人,也不是所有人的群体智慧,而是这个容纳了所有的人和思想,并且和外界相连接的房间。

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

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

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个人知识成果不再是终点,而是节点,连接着各个信息点。当然,他可能减弱了我们对知识的深加工能力。

三、最后,温伯格给出了四条让我们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建议。

第一,

在开放的网络生态里,学会混合利用过滤器,让一些过滤器成为筛选其他过滤器的指标。

第二,

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让数据和数据之间发生联系,变成知识。通俗讲,就是做笔记时尽可能同样的信息进行拓展延伸,分类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

展示自己的,让有价值的观点能及时让人们看到,并且链接一切,链接越多,我们感兴趣的点就越清晰,网络就优秀。正如简书的个性化推荐,你的文稿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关联的你的受众和兴趣点。

第四,

学会拥抱不同,我们既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包容不同的意见。请把自己当成一帧网页,和世界做更多的连接,收获更多对事件的理解。

                        最后




信息网络的这种超链接,的确会诱惑我们一路向前、不停地点击,消耗专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温伯格在书的最后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达尔文,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可能会在网上找到很多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别人无法理解的联系。

他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每一步的研究,和更多人发生连接,而不会等到最终有了结论才发表。那他还会变成像达尔文那样伟大的人吗?互联网让他变浅薄了吗?

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

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

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愿我们都能合理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并努力学做一个聪明人。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相关文章

  • 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互联网让人们不再能深度思考? 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易接收知识? 网络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知识,而变得浅薄而又愚蠢? NO!...

  • 《跑步治愈》阅读精华分享

    你们知道吗?跑步是特别健康的活动,它不仅让我们健康让我们减肥,而且它会使我们的身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让我们变...

  • 我自豪!

    头条好平庸,好浅薄呀,如同简书一样,想看点精彩的深度的文章好难,想找一条有深度的评论都变难了,甚至连我这个平庸浅薄...

  • 这锅,得背

    无意中捡到一口锅,便往里装了许多宝贝,然后拧紧锅盖,用绳子捆起来小心翼翼的背在背上。约莫走了很远了,记不大清了,但...

  • 这锅谁来背?

    宝强一纸声明将老宋推到了风口浪尖,能量满满的网友哪怕是在凌晨将眠时分,依旧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四十万水军,辗转...

  • 这锅体育老师背吗

    文/浅草 你所有的好运都是善良的累积,我相信这句话的力量。今天感谢吕青川妈妈把我们送到医院,感谢她的帮助。 今真是...

  • 一只小船

    打游戏不如画画 我最厉害的人是拉克丝啊 输了就我背锅 是我的锅吗? 真是……我的锅

  • 厨艺不好,怪锅吗?这锅我不背

    是不是厨艺不咋滴的都爱买锅?所谓厨艺不够,买锅来凑?孩子爸爸因此常调侃我一年没做几回饭还超爱买锅。仔细想想,还真是...

  • 职场咸鱼大翻身——“背锅侠”变身“职场超人”

    职场背锅侠是一类什么样的族群呢?屡屡被人惦记着垫坑扛责任,每每想甩锅都失败。无奈,这黑锅背久了,就成了背锅专业户。...

  • 爷爷又背锅了

    还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跟爸爸闲聊,跟他说起同学某某如何如何,爸爸就扬言自己会看相,让我随便报同学的名字,他就能说出...

网友评论

  • 时颖:此文是《得到》APP的听书笔记

本文标题:让我们变地浅薄又平庸的是互联网吗???这锅,它不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cs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