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秋

读周瘦鹃老先生的《苏州游踪》,里面有一篇写石湖的文章。先生开头这样写道:杭州的西湖,名闻世界,而苏州的石湖,实在也不在西湖之下。看似朴实的一笔带过,却不乏点睛之妙,给人以未至石湖,已知石湖如画的感觉。
石湖是太湖的一个内湾,位于苏州城西南郊5公里,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自然风景名胜区。
每一个苏州本土人,不用查资料文献,都能随口说出一些与石湖息息相关的人文景致。行春桥畔九洞串月,越来溪上越城桥,上方山顶楞伽寺,范公祠堂、天镜阁等等,每一景,每一点,无不沉淀了石湖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对石湖的情感在很小的时候就根深蒂固的。倒并不是那里的某景或某人让我追捧,而是因为我阿姨家就住行春桥南面几百米外的村庄。我从小就经常跟着父母去阿姨家玩,那时80年代初,交通还不方便,走亲戚都是步行,我们也乐此不疲。
到了阿姨家,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行春桥。行春桥位于石湖北,是一座九孔石拱桥。桥身有9个环洞,洞与洞相连,倒映水中,相当美妙。如果是夏末季节去,我们就会跑去石湖边买红菱吃。
站在行春桥上,只见整片湖面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碧绿的菱叶,不远处有好多个带着草帽划着大木桶在绿色湖面上采红菱的妇人,她们把采好的红菱送到桥上让家人叫卖。我至今还能回味那红菱的味道:有点涩、有点甜。
要是秋天去,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几天了,那是石湖赶庙会的日子,苏州城乡的善男信女们都会聚集过来,一为到上方山烧香拜佛,二为到行春桥看石湖串月。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七子夜,皓月当空之时,行春桥9个环洞各映月影一轮于湖水之中,形成“九月一串”之奇观,令人赏心悦目。清代诗人尤侗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
这些都是定格在我童年记忆中的画面,后来国家对石湖风景区重新规划深入开发,阿姨家那边的村子也拆迁搬出来了,我去石湖玩的机会也很少了。
今年端午小长假,阴雨绵绵的,不想去远的地方游玩,突然想到石湖,就毅然前往。车子过吴越路,转个弯就能看到行春桥,与越城桥相连,像一条长虹横贯在石湖上空。
站在桥头,顺着湖面望出去水雾濛濛的,犹如仙境,似是把我穿越到了吴越春秋。脑海中浮现出儿时姨父与我们讲的那些关于吴越争霸的故事,什么越兵自“越来溪”入侵吴国,什么范蠡破吴后携西施由石湖泛舟至太湖隐居的传说……
今天的石湖,经过苏州市政府和园林局的规划修缮,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的绮丽风光。
石湖水域有2.5平方公里,湖中范围内建有四条长堤:越堤,吴堤,石堤和范堤。我从北入口行春桥漫步前行,一路名胜古迹贯穿,堤两岸绿化注重生态性,有果林,树林,特色种植的灌木带,五颜六色的花草等形式丰富自然植被,环境洁净,空气清鲜。

步入其中,整个人像是来到了一个天然氧吧,顿觉轻松愉悦,又像是步入了山水倒映,绿意盎然的画中。不得不赞叹今日石湖巧夺天工的设计,让自然美景、人文胜地浑然一体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再赋上历代与石湖有关的著名文人的诗词、书画和记载,可以说是风景造就文章,文章又成就了石湖。真是情深意婉,而又风情浓郁。
不管是远眺还是近观,石湖独有的山、水、桥、塔临居的格局,是其他景区无法与之媲美的。
来来往往的游人很多,有年轻的父母和顽皮的孩童,有亲密的情侣,有扛着相机的摄友。最吸引我的是一群与我迎面而过的年龄在70岁左右的爷爷奶奶们,看他们步履矫健,兴致很高。
我迎上去与一位老阿姨搭讪:“阿姨,你们也来游石湖呀,感觉怎么样啊?”那阿姨很热情地回应我:“是的呀,这里空气好,过来走走感觉很舒服的,我们这个来回走了近2个小时了,一路看看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倒是一点也没感觉累呵。”
老人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定格在石湖的画卷中。如果当时《姑苏繁华图》中画家对石湖田园风光和渔耕生活作为亮点,那今天的石湖更注重的是把石湖建设成为适宜人们休闲养性的国际花园城市吧。
相信美丽的苏州石湖不仅仅是苏州市民的游览场所,很快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所喜欢的最佳休憩地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