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世纪日本文学

作者: 缦话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1:20 被阅读7次

    中世纪日本文学篇(书中第30讲)

    日本文化源流,始自中世纪。日本古代没有文学,连有无文字都成问题。

    公元284年,中国晋朝时,大文人王仁东渡日本,把中国论语、千字文传到日本。日本始用汉字、汉文写文章。故中世纪日本完全受中国影响。

    日本的祈祷词与歌,称和歌,但形成不了文化。

    八世纪时,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文学出现可以看看的东西。散文出《古事记》,诗歌出《万叶集》, 在日本古文学中很重要。

    《万叶集》的特点是自然的、原始的、淳朴的, 出在奈良时代末期, 共收集 4500首,先后历130年的作品。形式分长歌、短歌、旋头歌、杂歌、四季歌、四季相闻等。 广义的讲人伦情爱、父母兄弟夫妻相逢离别之类。

    日本文学若不讲解、辨味,单看是不习惯的,如看其工艺品、和服,得换一种眼光、角度。

    柿本人麻吕的短歌,「去年看过秋夜的月,依旧照着,同眺的妻,渐渐远了」。

    很浅,浅的有味道,日本气很强, 好像和中国的像,但混淆不起来。

    「莫问立在那里的是谁?是九月露水沾湿了等待君的我。这样的今夜休要归来啊,道旁的小竹上铺着霜呢」。

    抱着原谅的心情去看这些诗,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 日本味。非唐非宋, 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 平静恬淡。

    在日本人的居所里呆着,思想会停顿的,太恬淡、娴雅, 酒、茶、饭有情趣--这种环境没有思想,有,也深不下去。日本本国一个思想家也没有,都是从中国拿去和欧洲来的思想。

    俳句,五字,七字,三行。木心说,我写俳句,学不来,那么轻、薄、无所谓。

    诗人柿本人麻吕,长歌写的最好,文字端丽,格调整齐。另有山部赤人,声调好听,想象丰富。两人并称为歌圣。

    「夜渐深了, 长着楸树的清静河原, 千鸟频啼」。

    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你要写却写不出来。真像他们的芥末、木拖鞋、纸灯笼。

    讲日本历史总要讲到平安朝,太平盛世,豪华,公子个个多情,女子个个薄命,都很病态。当时必修恋爱学, 因此出小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的大小说。与《红楼梦》、《圣西门回忆录》、《往事追记录》(《追忆逝水年华》)并称四大巨著。 一句话,是病态的、女性的、无聊的。平安朝的文字已成体系,照日本人自己看,就算文学黄金期了。

    平安朝名著《古今和歌集》,收《万叶集》中未收入的和歌。 汉文化太艰深,日本人受不了的,不如自己来唱简单的和歌。 全集以季节分册归类,其中有贺歌、离别歌、咏物歌、恋歌、哀歌、伤歌、杂歌等等,思想基调是儒家道家的融合。

    「月非昔日之月,春非昔日之春,唯我乃昔之我」。

    怪味道,甜不甜咸不咸,日本腔。作者在原业平,天皇之孙,类似曹植,诗尚天真,很能动人,有点像纳兰性德。

    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是纪贯之。幼承家学,每作一歌,必推敲,务求稳健、娴雅。

    「不知明日的我,趁今日未落,想念我的人儿吧」。

    再后来是源顺最有名,作风多样。

    「前年、去年、今年,前天、昨天、今天,恋着君的我呀!」

    这种是当时被认为怪诞、不见容,今天看来,没有意思。

    还有《古今和歌集》的续编《拾遗集》,扩大到马夫的歌、妇人花晨月夕的歌,佛家的梵唱也都收入。

    平安朝最重要的散文是物语,类似中国的故事。最好的是《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宫廷贵妇人,也是女官,父亲是大学问家。

    日记在当时也是很好的文学形式,旅行日记也是。

    和《源氏物语》齐名的是《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也是贵妇人,女官,后半生隐居尼姑庵, 极清苦。是随笔的先祖。

    日本开始的文学是阴柔的,到镰仓时代,阳刚的文学出现了。

    平安朝文学温文儒雅,镰仓朝文学剑拔弩张,产生两种文学形式,能句狂言

    能句严谨,狂言洒脱,都有男性气概。

    以上都是散文, 韵文产生一种连歌

    「春到,雪融化,雪融化,草就长出来了」。

    从奈良期到平安朝,又到镰仓时代,进入黑暗期, 重点是奈良和平安时期。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触目皆然。到清末,年年派人东渡日本留学,或流亡日本。翻译西方文学也多数是从日文转手。有很多名词,如「影响」、「条件」、「经济」,都是从日本照搬过来。

    日本的好处是没有成见,善于模仿,不动声色的模仿。技巧拿到后,知道了,再改一改,就成为自己的。 比如和服, 比如喝茶, 比如插花,庭院布置,其他如空手道、食品、灯笼、纺织器、漆器、竹木器......日本都保持自己的面目。 看似轻轻易易,都有用心。

    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 其实是中国人。

    日本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误解。但这一误解,误解出自己的风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中世纪日本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ea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