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的记忆

作者: 阿萨德米杰 | 来源:发表于2014-11-10 21:23 被阅读387次

还是书生气

大三的时候,看一场职场比拼大赛,当时评委是一个很范儿的主持新星。点评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正切重点:“你们都太书生气”。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每个人都好像演话剧一样介绍自己,对不起,这不是文艺汇演。现在工作了,慢慢琢磨出了书生气的其他含义。

说出来容易,请你把它变成现实。在学校做社团搞跨校区的活动,带领2个大一小师妹撑起整个活动,做完了,想想觉得自己挺牛逼啊。那时候会隐隐睥睨:搞定一个大活动很简单呐,就是学校活动的升级版而已。现在一人顶五人用做完项目,回头做总结的时候,顿觉人艰……

其实自己心里明白,起初设计活动时的美好想象,来自于别人成功的表象,而非自己亲自实践的成果。前几天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美女都是狠角色》,美丽来自于努力,不是“你本来就很美”。羡慕志玲姐姐的优雅和美貌,便常常想象将来自己减肥成功众人歆羡的假象,与此同时,却连一根鸡腿的诱惑都敌不过。

做项目设计,尤其是长久型的连续项目,可复制的基准模式一定会给工作减少很多压力,将作品产业化才能加速推广。这种标准化原理并没有错,但是谁都知道,把一个活动做到极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不是说说而已。

专不专业决定后不后悔

我们一直在投身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公益演讲,刚刚起步,还在探路,但总不满意于每一次演讲中产生的干货。醉心于TED、一席的高质量内容,愈发对活动要求拔高。所以不断自费泡各种分享会、演说和内部交流,和组织者聊天,希望能有所借鉴。聊到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都转向内容的原创和极致。

一个很有趣的朋友,自己周游世界,做沙发客,回来广州做一家书店的夜聊分享会策划人。请来的嘉宾有自己找上门的,也有她亲自选的。但是无一例外,必须面谈。必须对你的人、你的故事、你的演讲方式做全面的了解。无论您多忙,请给我至少半个小时时间,这是对工作的尊重。如果你对自己的演讲效果有疑问,那也无论多忙,先彩一次排,不是说笑走场子,正儿八经来一次,不行再来。还不行,那我们换个方式。

我总被自己项目里请到的“高大上”嘉宾束缚,为了他们的“体验”而放弃很多本来保证的事情。既然来都来了,您的希望是传达真正好的有用的东西,那我们也一样希望把好东西表达给更多人听,无论听者是笑傲商界的众领袖,还是未出茅庐的乡村少年。

上第一节新闻学概论课的时候,罗老师说的那句话:当你老了,翻出来自己写的稿子,有多少是让你骄傲的呢?

我妈说,不委屈自己,才能造出艺术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工作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nb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