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姥爷对我的启蒙教育就是背诵诗歌,所以我对诗歌有种天然的喜爱和亲近。尽管我是一个“伪文学爱好者”,会背的诗歌寥寥无几,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诗歌的魅力越来越吸引我,也越来越能够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古人无论写景状物,抒情咏怀,没有什么不是一首诗歌可以代表的,因此对古人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特别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风靡(尤其是王恒屹的“一背成名”),还有某驻外大使馆引用伟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词去回击外媒的不友好报道(“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让我对古诗词“顶礼膜拜”!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尝试每日背诵古诗词(至少不能输给8岁的小朋友吧)。
当然,早已过了练就“童子功”的年龄,就只好“投机取巧”,依靠理解性背诵,来弥补不堪一击的记忆力。既然是“取巧”,当然需要一定的方法。前两天曾写过一篇文章《神奇的复盘》,就自己依靠理解性记忆“复盘”《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经历拿出来分享。这里我再将理解性记忆诗歌的一些体验与感悟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大方法,希望对和我有相同爱好的文友有所帮助。
一、韵脚法
韵脚是诗词曲赋等带有音韵的文学作品中押韵的字。押韵即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因为押韵的字往往在句子的末尾,所以称为“韵脚”。例如:我们可以倒背如流的《静夜思》的开篇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它们的句末的字分别为“光”和“霜”,押的韵是“uang”。再比如我在《神奇的复盘》一文中,“落花时节读华章”的“章”,就与第一句“索句渝州叶正黄”的“黄”押韵,韵母都是“ang”。
诗歌押韵,使作品本身具有一种韵律感,便于吟诵和记忆。像唐诗中的律诗和宋词,都是讲究这种韵律感的,因此日常我们在记诵诗词的时候可以多关注一下它的韵脚。即使忘记了其中一句,也可以通过上下句的韵脚倒推出来。
二、对仗法
古人的诗词,除了讲究押韵外,还十分注重对仗工整。对仗就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形成的对偶的语句。对仗分为词语的对仗和句式的对仗。例如:岳云鹏在春晚上表演的节目中提到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对韵歌》),就是古人最基本的词语对仗内容。
词语对仗是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李白的《行路难》开篇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樽”对“玉盘”,“清酒”对“珍羞(通“馐”)”。再比如王维的《冬夜书怀》中,“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两句,“丽服”对“朱灯”,“映”对“照”,“颓颜”对“华发”。
而我在《神奇的复盘》一文中提到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一句,“饮茶”与“索句”,“粤海”与“渝州”就形成了对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前后两句对仗词语的对应记诵,来完成诗歌的背诵。
三、联想法
联想,顾名思义,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相关联的事物。这种关联性,不是外形的相似(那是比喻),而是在意义或类别等方面有一定联系。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颔联两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这四个字我就用了联想法,“停杯”对应的是第一句的“清酒”而言,喝酒要用杯子盛酒,关键记住“停”这个动词就可以了;以此类推,根据第二句的“玉盘珍馐”我联想到要享用“珍羞”(美味)则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明朝以前称为“箸”,所以只要记住“投”这个动词即可。又是“停杯”,又是“投箸”,不吃不喝,自然是“不能食”了。这样这句通过联想法就可以轻易记住。
还有我在《神奇的复盘》一文中提到的“落花时节读华章”一句,其中的“落花时节”让我马上想到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也是联想。
如果说,前两种方法是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而采取的记忆方法,那么第三种则是为了便于记忆诗词,个人根据已有经验对诗词内容进行的延展和想象。前两种遵循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后一种则更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方法。联想法没有固定的范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天马行空去想,只要联想的内容和诗句能够建立联系就行,因此对于同一句诗词的记忆,因人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会大相径庭。只要我们能够记住诗句当时联想的方法就可以了。
以上三种方法就是我在日常记诵诗词,以及在有个别语句遗忘进行复盘时的正确打开方式。你记住了吗?当然,“学而时习之”是我们牢固记诵诗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诗词要常读常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击败”遗忘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