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里,父母常常会自发地产生给孩子包办的想法,有时候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有时候是急着去帮助孩子,不曾想,这些都是阻碍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们适当放手,孩子得到了信任,还获得了自信,并将事情做好。当孩子面对困难或者恐惧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引导,而不是说“既然你害怕,那就让我来吧。”
有段时间,小蓝很想做鸡蛋炒蕃茄,但她不敢敲鸡蛋,因为她曾经在很小的时候捡一个破了的乒乓球给割伤,就留下了一些阴影。我希望她能突破这个难关。我给她做了示范,并用手掌直接将鸡蛋壳捏碎,跟她说“鸡蛋壳其实很脆的,只要手势得当,并不会割伤手的。而且你以后常常需要自己敲鸡蛋的,还会遇到其他问题,如果连这个小小的问题都不敢突破,你怎么面对更大挫折呢?”
她将信将疑地将蛋壳敲开,但因为不敢用力而导致出现很多蛋壳的小微粒。这个时候她有点担心会挨批评,担心地看着我。我跟她说“没关系,将打开的口换到另一面去就好,何况鸡蛋壳可是补钙的啊!”她笑了一下,松了一口气,又再试。就这样,连续让她敲了五个蛋,她一次比一次大胆,一次比一次娴熟。到了后来,她说“其实鸡蛋壳并没有那么可怕,是我自己想象着很可怕的样子影响了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被过度保护,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除了焦虑,只有手足无措。
好朋友丽莎老师邀请小蓝去她的美术培训机构参加万圣节活动,并留宿一晚,周日归来。
没想到周日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出行,地铁上人山人海,幸好我因为抱着妹妹,总有人让座。不然一程差不多两小时的车厢,一个小宝宝闹起来该怎么办。
终于回到将要下车的站,车还在缓缓刹停的阶段,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但门刚打开,要出去的人还没出去,又涌进了好些人,我抱着妹妹一路说“麻烦让一让”,也费时不少才挤出去,但我刚出去回头看小蓝出来了没有时,却发现一手拿着装了三个水杯的袋子一手拉着行李箱的小蓝还在努力的挤出来,但此时要关门的警铃响起来了,怕她给夹住,我赶紧跟她说“先不要出来,你到下一个站倒回来。”但后面的一句话她慌乱中没听到。
当时已经有好几个人都担心地看着她了,我比手划脚告诉她往前坐一站,下车倒回来,她也在里面比手划脚跟我说了些什么,我没看清车就开走了。看到事情经过的地铁警卫员让我到一旁的座椅上坐着等,并交待站岗的另一个警卫员说“一会那个小女孩回来时,跟她说家长在那边等她。”
我并没有太担心,以为她看懂了我的手势,而且她有电话手表,有需要她会联系我,于是抱着妹妹到一旁坐下。果然,没过一会,她用打电话过来了,问“你过来这个站接我一同往回走,还是我自己往回走?”我说我在的已经是目的站,就不过去了,让她自己下车后到对面坐下一趟回来这个站,我在直上电梯等她。她说“好”就挂了电话。
当下一趟地铁预报广播响起的时候,我赶紧抱起妹妹到站台旁边等她,也很快从打开的车厢门看到她出来,我才发现她拎着这么多东西。我对着她笑,她也对着我笑着走过来了。一边进电梯,一边问她“有没有吓到?紧张了吧?”她说“还好,只有一点点,我只是想确认你会不会过去,担心你跑过去我又回来了。”我说那肯定不会的,这里是我们要出去的站了。
想到她还会打电话跟我确认,我说“看来还是长大了,自己都会思考并确认了,我以为你看懂我的手势了。”
“没有,别人挡住我,还没看清车就开走了。”
“不错,没有上一次那么恐慌了。”
“上一次因为我还小,而且当时你还在生我气,我担心你不理我就回家了。”
而上一次,在她六岁的时候,她是惊慌失措的。
在上一年级之前的暑假,外婆带着小表弟过来深圳住了一个月,期间有一次我带她们一起去了野生动物园看动物,在动物园里得到一点小赠品,然而她不想跟表弟分享这些小赠品。
看着表弟眼馋又无奈的样子,我劝她分享一下给表弟,可是,她依然不同意。我知道不能强求,但还是忍不住生气了。
出发之前就跟她说好了,因为她常常坐地铁,而外婆和表弟都是第一次坐,我和她分别一人照顾一人。当时我很生气地拉着表弟在前面走,她牵着外婆的手在后面走。去到地铁站的时候,还在电梯上,就看到了地铁刚好来到。我习惯性地拉起表弟的手就往地铁里冲去,然后关门的警铃又响了,外婆不能跑,她也不敢强跑,于是眼睁睁着着我们在车厢里离去,连手势都来不及,而且当时她也没有电话手表。
隔着玻璃窗,我能看到她恐慌的小脸蛋,还有旁边更着急而且不知所措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很着急,就一心想着我到下一个站就下来,往回赶,但愿她们会在原地等我。车走了一会,电话响起!原来有一个跟她们一起在电梯下来的女士看到了事情的经过,在站台咨询了她要了我的电话号码,拔通后跟我说她已经将婆孙俩带上车厢了,让我在下一个站等她们。
到了下一个站,我带表弟先出来,等待下一趟车的到来。
当下一趟车缓缓来到,车厢门还没打开时,我看到那位女士在跟我招手,怯生又担心的小蓝正站在她身边,外婆估计有人让位,坐在一旁的位置上。车门打开后我又拉着表弟进去了。我赶紧走过去拉起她的手,小家伙仰着头看着我,满脸的担心与委屈,害我心疼怜惜,赶紧给了她一个拥抱。再看看外婆,外婆脸上的手足无措还没散去。
时光过去,那个胆怯的小姑娘已经成为勇敢坚强又冷静的大姐姐了,这些年的锻炼让她更加沉着应对事情,更加会独立思考了。
哈佛心理学教授认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一定是自由的。他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他能否自主地,并且有选择性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否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种自主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孩子对自由支配的体验。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不仅要看掌握的知识量,还要看他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
om.c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