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里单曲循环播放着光头华夏写给秋天的一首歌——《与秋书》。
网上有如下评论:“我知道很多人听这首歌都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有人听成情歌,有人听成往事,有人听成心情……其实那就对了,当你静坐在寒风中,翻涌上脑海的绝不止一种思绪,尽管我现在用力去回忆,也只是片面,所以你听到啥就是啥。只是切记,当最后一个字完毕,拍拍屁股上的灰,工作继续,生活继续。”
是的,我一边听着它一边拍拍屁股上的灰,在2021年的1月,回味着我的2020年。
记得元旦节刚过,班里的千寻姑娘在分享本上问我:“欧欧,你在这一年可能会把2021写成2020吧!”我回复她:“你怎么知道!”时间的思维习惯里,2020年还是热乎的,现在却成了过去。那就在《与秋书》里,借用它的情愫,与2020年书吧。
我是冬天的树,等着春天的雾,越过冰霜义无反顾
2019年的冬天,在镇西茶馆看到新网师的招聘,我一下就心动了。对于我这个没有真正跨入大学学习的人来说,加入新网师,或许可以弥补我的遗憾。
2020年2月,看到新网师的公告,我的名字在录取的名单里。
我知道,我这棵冬天的树,等来了春天的风。
魏智渊老师说:“毕竟,不是住进了村里,你就是陶渊明,你可能只是贫穷而已。”所以,我加入了新网师,不代表着我就是一位合格的网络师范生,我也只是想要学习而已。
想要学,到真正在学,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课程菜单里,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两门,一是《人是如何学习的》,一是《玩游戏,学数学》。先是两门课程的每日打卡,就让我不得不每天面对那些书本以及脑袋里有限的资源,进行不断的输出与创造,当然也动用了我的很多老本。疫情宅家时,时间还算比较富裕。等到复学时,大部分精力都在教育教学上,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不停阅读,不停思考,不停的输出,但依然坚持着,尽管好些时候的打卡都是晚上11点后完成的。
后来,每天一睁眼首先思考今日哪个时间段可以完成打卡作业,这样一规划后,自然就显得从容了一些。
自己的输出的确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但是阅读学友们的打卡,也可以促进自己的思考。所以,每天需要去浏览他们的思考,看看有哪些需要借鉴的地方。有时,也会针对学友们的思考做出回应,偶尔专门撰文,让思考走向更深。
当然,我们的思考在导师的授课后得到升华。每次的预习作业,虽然完成得比较痛苦,甚至比较撕扯,导师的授课总能带来消解部分的疑虑。两门课程,意味着每个周末都有一个晚上要乖乖地坐到电脑面前,聆听,写笔记,写感悟。
虽然,我不太喜欢用结果来证明我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但我还是会因为两门课程结束时获得了优秀而沾沾自喜。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些外在的激励和评价来加持他的成长。
不过,也有懈怠的时候。9月,新网师的课程改版。看到安排,我以为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大锅饭”,只要在参与就够了,并不需要多么用心。所以开始的两次预习作业,我写得相当的简单,只顾完成任务。一个70分,一个75分。这样的成绩,实在不能拿出手。后来的作业,老老实实的完成,用质量取胜,做一个追求作业有品质的人,应该成为我的方向。所以,我获得了榜样学员,虽然自知离榜样有很大的距离。
我这棵冬天的树,需要的养分实在太多。
所以,除了新网师的学习,我还参加了一些网络研修和现场学习。比如,张齐华老师的学习力课程20讲,张文质老师每日8分钟的“文质说”,张文质老师教育写作研修班,区级校长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区上科研骨干的培训,“未来教育”的学习等等,我都乐此不疲。
是的,所有这样的学习,我都是“义无反顾”。这个2020,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自然是为自己赋能最多的那个人。这样的过程,是在为自己养神,让自己看上去透露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股“气自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