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职前编辑部/ 麻椒
麻椒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时隔5年,重新上映的《狗十三》——一部没有堕胎失足、没有狗血剧情的国产青春片。
由于麻椒不是一个合格的影评人,所以,这次我们只讨论剧情。
(内含大量剧透,慎点)
1
狗
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看似简单生动,实则波涛暗涌。
诚如诗人常借女人来表达遥不可及的白月光,《狗十三》中的狗也是一种喻体。
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看完麻椒的解构,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狗的第一次出现
李玩的后妈怀孕生子,怕李玩不能接受,便暂时隐瞒了下来。爸爸为了填补李玩的精神空缺,送给她一只狗。
刚开始李玩很抵触,狗仿佛一个外来入侵者,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就好像父母离异之后重建家庭,后妈是入侵者,李玩成了外人。
半夜里,羸小的狗发出呜咽哀鸣声,触碰了她柔软的内心,李玩把狗抱到床上睡,试着接纳了它。
还给狗起了名字——爱因斯坦。
狗的第一次消失
爱因斯坦在跟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丢了。
李玩刚刚和狗建立起的情感连系,断了。
更让她生气的是,家人根本没有找过狗。
狗的第二次出现
顾全大局的后妈为了安抚李玩,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试图蒙混过关。
李玩反复强调她认得爱因斯坦,但全家人仍坚持说这就是丢的爱因斯坦。
李玩爆发了,要把狗扔出去。
狗的第二次消失
李玩最终还是在家人的强威下接受了假的爱因斯坦。
但好景不长,同父异母的弟弟用棍棒调戏狗在先,狗狂吠,咬伤了弟弟,后妈大怒,让爸爸“把狗送到狗肉店去!”
狗的第三次出现
这一次狗是以盘中餐——狗肉的形式上场。
李玩物理竞赛获第一名,爸爸借由庆功请来工作上的朋友。这位叔叔为李玩点了一道招牌菜——红烧狗肉。
狗的最后一次出现
丢失的爱因斯坦被一个陌生女子牵着,径直从李玩面前走过。李玩没有吵着认狗,反倒是庆幸:“幸亏它没认出我来。”
转而跑到街角,哭了出来。
一条狗,
对李玩来说,是精神寄托,
对大人来说,只是个畜生。
弄丢了狗,
对李玩来说,是丢了一条温暖的生命,
对大人来说,不值一提。
找到狗,
对李玩来说,至关重要,
对大人来说,没有必要。
大人的不作为纵然令人失望,但更令人绝望的是,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试图用谎言掩盖谎言,模糊焦点,将一切归咎于李玩“不懂事”。
2
妥协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第一次妥协
影片的开始,李玩凭着兴趣报的物理兴趣班,被爸爸硬改到英语兴趣班,尽管她对英语提不起一点兴趣。
“都是为了你好。”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相比喜好,大人更关注你的成绩。
或许,从这里,便暗喻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着权衡利弊,没人关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次妥协
爱因斯坦丢了,爷爷也因此摔瘸了腿,奶奶犯了心脏病,整个家可以用鸡犬不宁来形容。
后妈的解决办法并没有奏效,李玩爸爸动手打了李玩,训斥她不懂事,逼她向长辈道歉。
这似乎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屈打成招。
无论你是对是错,打,就对了。
如果你提出疑问,那么让你闭嘴便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事后,父母还会安抚你,跟你“道歉”,让你理解他们的爱。
青春期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际,李玩却看到了大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推卸责任、掩盖事实、以暴制暴……
第三次妥协
之前李玩丢狗借酒浇愁,被爸爸大骂你才多大就喝酒?
随后在应酬时,爸爸又胁迫李玩给叔叔敬酒。
分分钟上演“真香定律”。在利益面前,大人的底线又是什么呢?
原本答应李玩带她去天文展,一直拖着到了截止时间也没有实现诺言。
不仅如此,爸爸还在酒席间为了拍马屁,打击李玩的自尊心。
“《时间简史》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东西。”
“人的事情还没弄明白呢,还往天上看。”
“听你张伯说话,比看那个天文展览有用多了。”
面对大人的双标、食言,李玩只能默然体谅,顺然接受,去成长为那个听话懂事的大人。
第四次妥协
吃狗肉。
当叔叔为李玩点的红烧狗肉端到面前时,缥缈的热气,宛如一场盛大的祭奠,祭品是我们纯粹美好的童真。咽下这一口狗肉,便是撕裂灵魂,跟从前的自己永远地告别。
李玩的礼貌微笑纵使令人哑然,但那些成年人的欣慰笑容更是无比惊悚。
仿佛在宣告:
他们终于得逞了。
终于完成了传承。
李玩终于长大了。
哦对了,麻椒最后还想说,这部电影,原名是《狗13》。看吧,成年人,连说脏话都得遮遮掩掩的。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还遭遇过哪些无奈?咱们评论里见!
下一期,麻椒想跟你讨论一下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只要你愿意等,我会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