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五毒是苏州的端午食俗,与年菜炒如意一般,包含逢吉避凶祈求平安的意思。
农历五月,江南“芒种逢壬便入霉,夏至遇庚为出霉(《吴郡岁华纪丽》)”黄梅阴雨连天,衣、物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旧时靠天吃饭,故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光回避太消极了,于是人们“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清·顾禄《清嘉录》卷五)”以防害防病。苏州旧俗农历五月要挂一整月的钟馗像,以祛邪魅。
还没到端午,媳妇就开始排场,早早地买回菖蒲艾叶再系上一柄独蒜,或横放在屋外门楣或倒挂在门框上,替换下的菖蒲艾叶则留在傍晚楼道熏蚊。听惯了五色五黄克五毒,将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鳝和子鹅等五黄列入菜单,提前采购,太湖时新籽虾及苋菜也会收入篮中。
历史上与端午链接的重量级人物,分别是吴国大夫伍子胥和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时过境迁,赛龙舟等带有纪念性质的活动已不太容易见到,而古称角黍的粽子成为端午节的唯一标志。超市里各样馅料的粽子琳琅满目,却难买到能粘着白糖吃的白水粽。
明朝才出现的肉粽子,则一定要焖煮得粽叶油润且馅料肥肉多过瘦肉才得满足。饶有情趣的女主人或会用彩纸和彩线编织粽形香囊,或用彩线编织咸蛋网兜或独囊网蒜,或索性网购辟邪香袋挂在孩童胸前。将青白红黑黄象征五色龙的丝线男左女右栓在手臂或手腕处,以驱鬼避疫祈福保平安。长辈们会在端午这天为幼童穿上老虎肚兜,旧时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象征虎威的“王”字。稍微懂事一点的孩子则会约伙伴斗草,比谁的草根更结实。吴江太湖南岸有小孩端午吃蜘蛛蛋皮肤不易得病的说法,鸡蛋啄一小孔,将蜷曲的蜘蛛塞入,用绵纸浸湿后封口,蒸熟,剥壳去蜘蛛,吃蛋。
据说先秦时期,人们就视五月初五为毒日。清·蔡云《吴歈》:“撜鎚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潠墙隈”注云:“五毒,蟾蜍、蜥蜴、蜘蛛、蛇、蚿”吴歈即吴歌,蚿即马陆,有秤杆虫之称,触碰有强烈难闻气味,村童称其为铜丝百脚。
炒五毒,是端午桌上的小炒。色泽青红黄白黑的韭菜、虾米、茭白、银鱼、木耳,分制汇炒而成,韭菜梗香爽,干虾米鲜香,茭白丝软糯,干银鱼韧口,黑木耳脆弹。五物和融汇在一起,满嘴咀嚼,口齿留香。
大德之人将“贪、嗔、痴、慢、嫉”归为五毒,不如趁端午一起炒了吧。
炒五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