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如何取暖?

作者: 裳湑安然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17:28 被阅读0次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温度骤然下降。幸运的是,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暖气和空调等取暖设备。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寒冷的呢?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中写道,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就描述了当时相对富裕的人家使用精致的手炉来取暖。在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家庭已经开始使用铜制的手炉或脚炉。这些手炉和脚炉呈椭圆形,内部放置火炭或余热的炭灰,外加罩子,可以放在袖子里或脚下取暖。此外,暖足瓶也被用来类似现在的热水袋,富裕的家庭会放在被窝里取暖。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皇族的取暖方式则更为高级。古人凭借高超的智慧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温度的房间,称为温调房。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就有记载温调房的原理,据说是以椒为泥涂饰,将花椒捣碎和泥涂在墙壁上,制成墙壁的保温层,这样一来可以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不过这种奢侈的方式只有贵族富裕的家庭才能用上。据史书记载,西晋首富石崇就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代,建筑物的门窗通常设置在院子的南面,这是为了顺应太阳光入射的方向,从而最大化地获取采光面积,增加太阳辐射热的太阳辐射热。此外,西面也设有窗户,以便在夕阳西下时也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同时,古代的房子外面通常有厚实的墙体,屋架结构采用梁式构架,这种古建筑在冬季可以获得比较充足的日照,并且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这样的设计既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又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

图片来自网络

在秦朝的宫廷里,壁炉和火炕作为取暖设备早已有之。时至今日,这种传统在东北的一些家庭中仍然得以延续,火炕带给人们的是无比的温暖。然而,对于古代的穷苦大众来说,这样的福祉却是遥不可及。中国,这个最早使用煤的国家,煤在古代也是最普遍的取暖方式。然而,社会的等级分化使得人们使用煤炭来取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就如同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所描绘的卖炭翁,他们生活的底层人民在寒冷中挣扎,忧心于衣衫单薄,祈祷着天气能够温暖一些。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只能在室内点燃碳或木材来取暖,尽管这种取暖方式并没有烟囱,但在寒冷的冬天里能被烟呛已经算是难得的幸福了。

图片来自网络

穿衣取暖,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学问。贵族们身着轻盈的裘衣,看似华贵,但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往往只能依靠抖动来取暖。然而,裘衣并非古代贵族的专属,根据材质的不同,裘衣在贫富之间皆可穿戴,可以说是古代最常见的冬衣,就如同现代的羽绒服。对于有钱人家,他们选择狐貂豹等珍稀动物制成的裘衣,轻薄而保暖。而普通人家则选择鹿裘、羊裘、狗裘等较为常见的冬衣。明代之后,又出现了雪披这种衣物,其内部填充有皮毛,春秋冬三季皆可使用。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经常被描绘为披着这种高级的雪披。而在《甄嬛传》中,除了裘衣外,普通老百姓还会使用丝麻作为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丝麻制成的冬服被称为袍或茧。然而,对于家境贫寒的人来说,他们只能穿上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一种衣服,类似于麻袋片儿。可想而知,当穷人们穿着这样的麻袋片儿过冬时,大概也只能靠抖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人们如何取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wi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