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

作者: 时雨普降 | 来源:发表于2022-04-28 00:04 被阅读0次

    中国汉语里的成语多数都有典故,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成语也不例外。但涵义却有争议,历代学者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毫不影响帝王将相的尊崇有加,他们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烹小鲜

    一 出处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二 涵义

    从字面上讲就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一是说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调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也不能欠。二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何种手段?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

    清朝人大概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最普遍,以至于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理解。乾隆朝史籍编修的著名学者杭世骏著《订讹类编》中便收录时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称"近来诗笔多误会,不可不正。"古人煎小鱼儿仅洗一下,不去屎肠,也不去鳞,担心把小鱼儿弄断了。所以杭世骏就此进一步引申:“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三 帝王将相的理解与实践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曹参继萧何任相国后日夜饮酒,无所事事,不越雷池半步,然而天下稳定,国泰民安。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传记中无绩可考。大宋韩王赵普凡是受到士大夫议论是否利害的奏议,一律扔进两口大瓮,装满了就烧掉。李文靖上奏陈述厉害的奏章全部压下,说我就是以此来报效国家。

    这就是古代仁人君子的本义,不想吹嘘自己,沽名钓誉,也不想家喻户晓永载史册,却不失为一代明君贤相,怎能说他们无所事事呢?

    四 老子智慧的核心要义

    古人争论的焦点不外乎想说:治理一个国家,也不能过多地、随意地人为干预,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国家机器在既定的规则下自发地良性运转。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的至高境界。

    一是以正治国。要有完备的适合国情的政策法令,有强制力保证实施,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的陈规烂矩,让它有条不紊地在法治轨道上自主运行,不要朝令夕改,穷兵黩武。一直恪守德化、对法治颇有微词的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对商鞅大加赞扬。他说:商君虽用法苛刻,但身处乱世,诈力横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于民。就凭这一点,足以治四海,平天下。

    二是选能任贤。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要去过度干预。诸葛亮料事如神,文臣武将无不感服,甚至蛮夷敌人都敬佩有加,他事必亲躬最后累死了。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倡导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法,即在顺乎事物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一旦人为干预,强制作为,就会陷入异化而不可自拔。具体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治大国如烹小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ql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