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为了保持对郑国的压迫感,诸侯在鲁襄公九年(前564)的第一轮围攻结束之后退往郑国北面的汜水旁边修整,并再次祭出了法宝“虎牢”作为长期围困楚国的要塞,用以储备物资和收容伤者、病员,此导致郑人被迫暂时向诸侯请服。尽管荀偃一针见血地指出郑人并无诚意,但由于元帅荀罃的持重以及诸侯缺乏战心而勉强接受了郑国的和谈请求。
随即郑卿在“戏之盟”中搞起文字游戏,公开声明郑将“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于是诸侯在虎牢附近略为修整之后再次袭郑,但由于“师老而劳”终于在没有彻底制服郑国的情况下退兵。
由于之前襄公七年(前566)鲁城费之役中已经动员了仲孙、叔孙所率领的右军,因此襄公九年参与围郑的当为季孙宿统帅的左军,不过《传》的记载没有提到臧孙纥是否参战,考虑到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战役牵涉非常繁重的指挥和后勤工作,还得有人负责照顾只有虚岁十二岁的鲁襄公,所以可以判断臧孙应该也在前线以分担季孙的指挥责任。
楚国此时也仍然没有与诸侯联军决战的信心,因此一直磨蹭到诸侯撤兵之后才出动伐郑,而郑国则再次展现了其外交上的灵活性与楚结盟:
……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乃及楚平。公子罢戎入盟,同盟于中分……(左传.襄公九年)
郑国甚至接受了与楚庄王克郑(前597)时候类似的“入盟”: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进复围之,三月克之……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左传.宣公十二年)
须知春秋时期防守一方接受“入盟”是一种极为屈辱的条件。相比之下楚庄王围困宋国(前595-前594)的时候,尽管宋人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仍然坚持“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最终以楚师退兵三十里才签订和约而告终。
不过由于楚庄夫人也即楚共王之母在这年冬天突然去世,共王和令尹急于回国主持丧事,所以关于郑以重臣“出质”的工作没来得及完成。这样的楚、郑之盟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信用基础。
综上,襄公九年郑国“执政之三士”利用晋、楚之间都尽量避免正面决战而“错峰出兵”的矛盾心理,巧妙地分别与双方缔结无保障的所谓和约,以尽量小的成本避免了本国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其选择尽管反复受到同为“穆族”的孔氏、游氏和罕氏反对,但就当时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反观晋、楚双方由于攻坚能力不足而师老兵疲,且诸侯对于参战本身并不热心,导致都完全没能制服郑国。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只能一方面内部谋求“息民”,而对外则继续掏空诸侯的人力、物力,一直拖到对手无法支撑为止。
经过这一年围绕郑国的争夺,晋、楚双方都意识到如果以现有模式继续下去,除了虚耗兵力之外将毫无所得,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