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主要讲述周文王与钓鱼老人的故事。老人看似钓不到鱼,但却钓到了“更大的鱼”,看似无为,却能国泰民安,而一旦要他刻意做出成绩,他只好默默离开。主要思想是:不期待功绩,顺应大道而为,功绩自来。虽然过于理想化,但符合庄子一贯的主张。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文王在臧地巡视,见一人垂钓,但却并不像真正在钓鱼。他并非在持杆钓鱼,而是在钓其它事物,并且经常如此。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文王想要举荐他管理国政,又担心其他大臣和兄弟不同意,便想放弃这一打算,但又不忍天下百姓得不到庇护。于是一大早便集全众大夫说:“我昨天梦见一个贤能的人,黑色的面孔,脸上长了许多胡须,骑着杂色的马,马蹄是朱红色,号令我说:‘把你的政事托付给臧地的老人,你的人展差不多就可免于苦难了!’”众大夫惊恐地说:“这是先君在托梦啊!”文王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占卜一下吧。”诸大夫说:“先君的命令,大王不应该怀疑,又何必占卜呢!”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于是文王迎接臧地老人并把国政交给他打理。他没有更改法典,没有颁布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在国内巡视,看到不同势力集团的士人解散了群体,各地长官不再夸耀功绩,不同尺寸的量器已不在国内使用,诸侯也没有生出二心。文王于是把这位臧地的老人拜为太师,以臣下的礼仪恭敬向他请教:“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天下吗?”老者没有回应,漫不经心地拒绝,早晨听得此问,夜间便偷偷离开,再没有了他的消息。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剌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颜渊问孔子:“文王还未达到圣人的境界吗?为什么要假托做梦去欺骗臣子呢?”孔子说:“不要这样说!文王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了,你又何必这样私下讽刺他呢!这样做只不过是顺众了众人的情感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