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作业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大致可分:
(1)课时权重——主课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和辅课作业(品社、科学、探究)。
(2)听说读写——书面作业(抄写、订正、做题)和口头作业(听、说、读、背)。
(3)参与程度——可独立完成的作业、需家长配合完成的作业。
当然,作业归类并不单一绝对,比如英语科目既有书面作业(一般作业做在app上)、也有口头作业(听读、朗读),既可以孩子独立完成(app上题目)、有时也需要父母配合辅导(家长帮忙录视频、上传作业)。
下面我要引出一份很“综合”的作业——小报。
小报一般是学校安排孩子们在假期或者长周末完成的调研报告、参观纪录、实验记录,有一定社会实践属性和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其中,也有点从前班级宣传委员出黑板报的味道。这份作业覆盖的技能面多(需要读、写、画、说、问等等),会涉及多方角色(同学、家长、老师、外部机构等等),一般需要孩子花精力(包括DIY元素、信息输入加工输出),它有时是主课的载体、有时也是辅课的载体(例如数学老师要求孩子去买个东西、拍张照;品社老师要求孩子去做个儿童节调研)。由此都构成了这份作业的“趣味性”、“复杂性”、“创造性”,是正向意义。
那么,孩子从小报这类综合性作业中可以学到哪些“科学方法”?社会经验丰富的家长能在其中起到怎样一对一“示范操作”呢?
简单来说,有三个经纬度一起构成模块化“体验”范畴:
(一)
经度1概括:信息加工;
纬度1举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对图片、文字做筛选,最基本筛选是有用VS弃用;高阶学生可对收集到信息做进一步排序,图片A比较喜欢,图片B最喜欢,图片C最不喜欢,以及喜欢的标准是什么?
(二)
经度2概况:事件管理;
纬度2举例: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基本可以做到有确认作业截止日(51劳动节前交作业)、记录关键时间节点(某日制作小报,从几点到几点)、明确所交作业的效果和目标(希望小报可有一张硬板纸做衬底、希望调研N个国家信息)。高阶学生可以进一步涉及完成小报需要做哪些具体事项(先参观博物馆、再拍照、然后记录写后感、最后美工),以及每个事项安排的具体日期(周几和某某同学相约去博物馆,当天备注带好相机、笔记本、零钱……),做个to do list。
(三)
经度3概况:协作交流;
纬度3举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可以分享和小报主题有关的个人经历、话题,与孩子进行细节讨论(爸爸妈妈小时候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最有趣的事情是……最难忘的事情……)。高阶学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事后做总结(与某某同学合作中遇到……具体问题,通过…… 方法尝试解决,你的感受是……),以作为回顾“编码”和记忆“存档”。
当然,任何的科学方法需要多次示范操作来熟悉、习得乃至巩固,并非临时抱佛脚、一次即可学会的。对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说,成年人的示范意义及需求作用更大。学校的小报作业不可能只要求做一次,老师也不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家长们珍惜孩子需要与我们合作的“项目类”作业: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当它“鸡肋”;既不抱怨在这类作业上所花精力,也不犯愁家庭人文教育被学校应试教育压缩的时间少之又少;因为它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式教育载体。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希望对您也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