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个李通判,特别富有,他纳了七个年轻漂亮的姬妾,家里珍宝堆积如山,有着令人羡慕的幸福人生,但不幸的是他二十七岁就突然得急病去世。他家的老仆人一向忠诚谨慎。对他的死很是悲伤,就与七个姬妾一起设法坛超度。
(一)神奇道人,竟有起死回生之术
这时候来了一个化缘的道人。老仆人说,你先走吧,我家主人年纪轻轻刚刚去世了,现在没有心情施舍你。道人说,你想让你家主人复活吗?我有办法让他的魂魄回来。
老仆人很是惊讶,就赶快跑着去告诉主人的七个姬妾。大家都很是惊奇。一起出来拜见道士,但是他却已经走了。大家都后悔怠慢了神仙,才让道士去了,错过了大好机会,互相指责。
过了一段时间,老仆人路过集市,正好遇见了那个道人。老仆人很是惊喜,强拉着向他请罪。求他救自家主人。道士说,不是我不愿意让你家主人复活,阴间有规定:死人还阳,需要有人代替去死,恐怕你们家没有人愿意代替他去死吧,我还是走吧。仆人说,还是和我回去与他家人商量商量吧。
(二)老仆忠义,宁愿舍身救主
拉着道士就到了家里,把道士的话告诉七个姬妾。七个姬妾听见道士来了都很高兴,然后又听说需要用人代替去死。就变得很不高兴,互相看对方,谁也不做声。
老仆人毅然说,各位娘子都很年轻,死了很是可惜,我已经很老了,死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出来对道士说,用我来代替怎么样?
道士说,只要你不后悔不害怕就可以。老仆人说,没问题。道士说,念在你诚心诚意的份上,可以让你出去给家人和朋友道个别,让我来做法。三日之后法就做成了,七日之后法就能应验。
老仆人就把道士留在主人家里侍奉着,早晚膜拜,很是恭敬。然后回到自己家告诉家人这件事,哭着和他们诀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有笑话他的,有尊敬他的,有可怜他的,有讽刺他傻而不信的。
他回来的时候路过圣帝庙,他一直以来都信奉圣帝,于是进去拜了拜,而且告诉圣帝说,我将代替我家主人去死,求圣帝帮助那个道士放还我家主人的魂魄回来。话还没有说完,有个赤脚僧人站立在案前大声喊到,你满面妖气,大祸临头了,我会救你的,千万不要泄露。于是赠送给他一个纸包,告诉他关键时刻再拿出来看,说完就不见了。
老仆人回去偷偷打开,看到里面包着铁爪五个,绳子一根,于是放在怀中。
(三)险象环生,道人别有用心
三天时间很快就到了,道士命人把老仆人的床和主家的灵柩相对放着,再用铁锁将这间屋子的门和窗都锁上,在墙上凿了一个洞,用来给里面送吃的喝的。
道士和七个姬妾在这间屋子的不远处筑了个法坛念咒语,过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异常,老仆人有点怀疑,心刚动,听见床下有飒飒的声音,看到两个黑衣人从地下跳了起来,眼睛又深又绿,全身长着短毛,身高只有二尺多,头却打得像车轮一样,目光狠狠地盯着老仆人,边看边绕着棺材行走,用棺材咬棺材上的缝隙处,缝隙渐渐打开,听见有咳嗽声,很像自家主人。
两个鬼打开棺材,扶着自家主人出来了,看上去奄奄一息的样子,像个重病人,老仆人再仔细一看,长得像自家主人,但声音却是道士的声音。伤心地说,圣帝之言,要应验了呀。赶快打开怀中的纸,五个爪子就飞了出去,变成了一条金龙,长好几丈,把老仆人从房中抓起来,绑在房梁上,老仆人昏昏然,往下一看,两个鬼扶着自家主人从棺材中出来,走到老仆人的床上,发现没有人,大声呼叫着,做法失败了。两个鬼面目狰狞,在屋子里不断寻找,终没有找到。
主人很是生气,把老仆人床上的被褥帐子都撕碎了,一个鬼抬头看,发现老仆人在梁上,与家主跳起来去抓,还没够到屋梁,只听见一声雷响,老仆人就掉在地上了,棺材也合上了,还和以前一样,两个鬼也不见了。
姬妾听到雷声,都打开门进来看,老仆人告诉她们刚才发生的一切,赶快去寻找道士,道士已被雷震死在法坛边上,尸体上用硫磺写了十七个大字:“妖道练法易形,贪财图色,天条决斩,如律令。”
译自《子不语》卷一 李通判
木兰秋菊简评:
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历史记载中,很多仆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却留下了单纯质朴,任劳任怨的形象,忠于职守,不怕牺牲,舍身成仁的精神。
《左传·昭公七年》中将“仆”解释为奴隶的一个等级,位列第九。可见仆人的地位十分卑微,他们多出身低贱,也没有读过什么圣贤书,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成了让我们敬仰的高大的形象。比如晋剧《义仆忠魂》中的曹福,在主人遇害后,为了护送主家留下的女儿而冻死在路上。
故事中的老仆人也一样,是一个典型的义仆,主人有七个姬妾,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他牺牲,只有这个老仆人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只为换主人复活。与七个姬妾相比,更显出他的忠诚和高大。
《安家》中有一对为主家看守房子的老夫妻,也传承了中国的义仆精神,虽然主家多年都未露面,但仆人却信守诺言,一代又一代为他守着空洞洞的房子。在这些平凡而卑微的仆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品质,让我们不由地肃然起敬。
袁枚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能眼睛向下,总能关注到身份卑微的普通人。他一向对家中的仆人都非常好,他家里曾经有一个厨师,做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袁枚对他很是赏识,经常与他切磋厨艺,一点也没有因为是家里的雇佣的仆人而有丝毫的怠慢,在他去世后,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传记《厨者王小余传》。在《子不语》中他也写到了很多像故事中的老仆人一样让人敬佩的小人物。
作者:木兰秋菊,热爱传统文化,也热爱生活,在传统文化中感悟人生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