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是飞鸟入山林,还是鸟儿挣脱大山的束缚飞往更广阔的天际?《EDUCATED》的中文译本似乎给出了答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但单看这中文书名,感到似乎哪里不对劲?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也是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山的孩子,是一个有七个子女的家庭中最小的女孩儿。她在山上出生并成长,印第安公主山、巴克峰、山谷、农场、废料场,这些构成了她的世界。她的世界很大,可以骑马到山中度过大半天,可以在宁静的山谷中散漫地游荡,也可以躲在农场或废料场的一角而无人知晓。她的世界也很狭小,她几乎所有的认知和思想都来源于父母,尤其是父亲,都禁锢在山坡上的一座房子里。她的一家人不去医院,孩子们不去学校上学,敌对政府;但他们却敬畏上帝,是虔诚的摩门教家庭,一直为世界末日做准备。
即使在第二遍读此书时,我依然有种时空错乱感——这个女孩儿、这个家庭真的是生活在现代的美国吗?我总感觉他们是好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生活在贫困山区中与世隔绝的一家人,抑或是直接从过去穿越来到现代社会的人。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童年经历,甚至更有可能发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的另一个人身上。但翻看作者的简介,吃惊地发现我们竟是同时代的人。没错,她是八零后,她在美国!
十七岁之前从未进过学校的塔拉,也未曾在家里接受过像样的基础教育,只会简单的读写。她对草药、汽车废料却了如指掌,那些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从小对自己未来的想象似乎也像身后的大山那样清晰:成为她母亲的接班人——助产士,制作草药,大山一带某个人的妻子,一群孩子的母亲。然而她在十六七岁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
塔拉通过自学在17岁进入大学,期间被教授推荐参加剑桥的留学项目,以荣誉毕业生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并获得盖茨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几年后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塔拉像“开挂”了似的,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就像一只小鸟,迎着山谷中的逆风,穿过峡谷,越过山林,挣脱印第安公主的怀抱,最终翱翔于天际,成了一只俯瞰大地的鹰!
一切似乎顺风顺水,近乎完美,她改变了人生,得到了全世界。然而,她却认为自己坠入深谷,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全部家人”!
这是怎样的矛盾与冲突!当一个人获得了能从教育得到的一切学识与荣誉时,注定要失去家人吗?“当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他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冲突时,他该怎么做?”这是塔拉自从接受教育以来一直被困扰的问题,既是心理问题,也是她的学术问题。随着受到的教育越多,她产生的这种“撕裂”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一度神经错乱,无法正常地生活,更无法完成学业。
所以,教育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又将我们带向哪里?
进入学校后的塔拉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对于她来说不可思议的世界:女同学们穿着露出手臂和小腿的“淫荡”的服装,历史中曾出现过大屠杀,政府授予她奖学金却没有“绑架”她,止痛药居然让她在十分钟内奇迹般地停止了疼痛……所有这些事在她头十七年的人生中闻所未闻,甚至是以相反的说教灌输给她。可是她却感觉到了“背叛”,不是被“背叛”了,而是自己“背叛”了家庭,“背叛”了父亲。但身体里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声音又不停地对她说:远离家庭!
塔拉家里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见证了她最不堪的时候:被哥哥暴力地打倒、辱骂,头被按进马桶进行羞辱,并被要求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甚至道歉……塔拉常常在这面镜子中凝视自己,寻找自己,以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
我到底是谁?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女性的本质是什么?
她是大山里的孩子,在废料场收集破铜烂铁的满身油污和伤痕的孩子,是在臭味弥漫、杂乱无章的厨房帮助母亲制作草药和桃子罐头的女儿,是被哥哥虐待和羞辱的妹妹,是被父亲定义位置在厨房的“女人”,是父母口中被魔鬼附着的“叛徒”……而在山的另一边,她游走于各所名校之间,一顶顶熠熠生辉的学历高帽,使她光彩夺目。
塔拉总觉得自己不属于校园,即使被名校录取并获得奖学金,她却提不起热情,觉得自己“不配”。父亲说:女人的位置在厨房。她一度认为父亲是对的。她不停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扮演”别人。教授对她的赞赏,却使得她想要逃离。她认为大山、废料场、厨房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她读历史和哲学书籍,她研究历史学家,试图从他们对历史的书写中寻找某种答案。她从小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是,“书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弃。……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而现在她决定摒弃这种偏见,“书并非儿戏,我也并不软弱。”塔拉从这些书、这些伟大的历史学家的争论中重新思考,思考历史,思考自己:个人对历史的了解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知和偏见;爸爸有可能是错的,历史学家也可能是错的;”就女性的本质而言,没有什么终极答案“;”无论你是什么人,你都是女人“,而不是:因为你是女人,你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塔拉做到了,她构建属于她自己的认知,她从学术的浩瀚大海中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可以舒服地生活在其中。她的论文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赞赏,并以此走入通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大门。一切都在变好!
教育的道路还在延续,外部的世界瞬息万变,然而印第安山上的家却拒绝任何改变。每当回到山上的家中,塔拉又被拉回到从前的自己,又开始怀疑自己。再次凝望镜子,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是十六岁被打倒被按在马桶的女孩儿,还是现在拥有很多机会、集荣誉于一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塔拉依然游走在两个世界中,扮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看似“游刃有余”。她一直试图在真实的世界和从小被父亲教导的思想和认知之间找到平衡,她想找到自己与家人的平衡,她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原生家庭“和解”……然而,教育带给她和家庭的并非和解,而是“撕裂”,而且撕裂一直持续,甚至加大。“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所有的学习、阅读、思考和旅行,是否已将我变成一个不再属于任何地方的人?”尽管现在的她拥有很多,但却“失去了那个珍贵之物。”
生长在如此激烈冲突的原生家庭对塔拉来说是不幸的,是需要逃离的,是应该斩断的。然而当她真的要失去他们的时候,她却如此痛苦。”为了赢得父母的爱,我愿意放弃自己对是非、现实和理智的看法。“是的,她不愿斩断的、让她深深痛苦自责的,是家人的爱!
即使在黑暗中,爱的亮光也时不时闪现。父亲用自己的“权威”和偏执定义塔拉,禁锢她的思想,不信任她,但却愿意为塔拉付工资,允许她去打工挣钱,让她有了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所需的资费;母亲虽然懦弱顺从,在她遭受暴力时选择沉默,却在每一次塔拉需要鼓励或想要放弃时默默地支持她、帮助她;暴力的哥哥肖恩也总在自己正常的时候,对塔拉展现出温情的一面,并为了保护她不惜与父亲对抗;而哥哥泰勒是她的“明灯”,第一个为她指引教育的道路,在与家庭的“斗争”中始终不离不弃地信任她、支持她。当她在教育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有那么多的良师益友伸出爱和援助的手;她的亲人们也逐渐回归,慢慢填补她凄苦而虚空的心。
教育是什么?是希望?是冲突?是机遇?是破碎?教育是塔拉冲破枷锁的道路,也是斩断她所爱的父母和家人的利剑。然而,“我多年来的学习,……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对塔拉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是重生!
当她不再数算父亲的缺点,当她不再把家人的罪过和自己的罪过权衡,当她意识到镜子中的女孩不过是自己内心分裂的两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时,她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不再对以前抱有负罪感,不再对过去和家人耿耿于怀。“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教育意味着理解、接受、开阔、同理心的深化。
山下的奶奶去世时,父亲的世界仿佛突然崩塌了,他们母子一辈子的冲突,已经被带进坟墓,没有和解的机会;城里外婆去世时,母亲因为对父亲一味的顺从,或是怀着对她的母亲长年的偏见,没有跟她的兄弟姐妹一起缅怀自己的母亲,是否留下终身的遗憾呢?谁的童年不是一场争战呢!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否是再没有机会跟自己最在乎的人和解?
庆幸的是,塔拉通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找到了自我,获得了内心的平安,并敞开胸怀等待着与父母和解。当多年后塔拉再次回到印第安公主山,再次遥望巴克峰和山谷,她看到的不是因为她的“背叛”而愤怒或藐视的面庞。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它们正为她的归来而欢庆!
教育,使你飞离你的大山,但是最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爱,让教育成为可能!
在阅读作者极端的童年故事时,我强烈地感到震惊、愤怒、怜悯、伤痛……而当她通过教育使自我得以重建时,我欣喜、安慰、释然。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带给了自己什么,而我是否能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054512/f213cc1cc488e570.jpg)
网友评论